7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巩固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一方面肯定了我国资本市场在今年复杂严峻形势下经受住了考验,另一方面也指明了下一阶段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风险,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中国资本市场经受住了超预期的外部冲击,市场韧性提升,预期改善,股市回稳向好,资本市场吸引力增强。具体表现:
首先是宽基指数总体上升。2025年4月2日美国所谓“对等关税”颁布以来,上证综合指数已经从年内最低点3096.58点(4月7日)上升到3583(8月4日),涨幅接近15.72%。4月2日~8月4日,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中证1000指数和万得微盘股指数涨幅分别为4.17%、4.8%、6.15%、7.37%和39.54%。其次是资本市场交易更加活跃。4月以来A股交易活跃度增加,在市场回稳向好的态势和资金持续流入的正反馈作用下,A股成交量稳步提升。截至8月1日,万得全A指数成交金额和成交量分别较4月2日提高了63.18%和39.86%。再次是外资“聪明钱”流入中国股市的速度在加快:截至8月1日,以人民币和港币计价的港股通累计买入成交净额较4月2日已分别增长10.25%和9.8%。最后,对市场获得感最敏感的个人投资者市场参与度提升。2025年7月A股新开户196万户,与2024年7月新增115万户开户数相比,同比增长71%,高于1月A股新开户总数的157万户,也好于4月和5月的开户情况。
自上而下各方大力支持增强了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制度、法律保障以及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是中国股市吸引力提升的三大法宝。2024年9月以来,在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股市持续回稳向好。中国证监会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推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到中长期资金入市等系列措施,又进一步巩固了向好态势。证监会协同各方持续推动新“国九条”和资本市场“1+N”政策文件落地见效。今年4月美国关税政策导致全球市场震荡,中国监管层全力维护市场稳定运行。4月7日,中央汇金公司发布公告称,已增持了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4月中国监管层明确证金公司为中国版股市“平准基金”,极大地稳定了市场预期。4月8日,央行发布公告,表示坚定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加大力度增持股票市场指数基金,并在必要时向中央汇金公司提供充足的再贷款支持。随后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上调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股权性资本。此后多家央国企发布回购和增持股票公告,巩固了市场向好态势。证监会还持续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出科创板“1+6”政策措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等一批标志性改革,并从严打击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为中国资本市场的行稳致远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进一步巩固了中国股市的内在稳定性。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包容性,今年以来证监会推出的系列改革措施中已有体现。2025年6月陆家嘴论坛,证监会主席吴清指出,资本市场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加适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金融服务体系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包容性方面,证监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领域的适配性改革,优化制度和产品供给。具体表现在:
首先是多层次市场体系对科技创新的覆盖面有效拓展。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和新三板以及私募创投等层次分明的资本市场体系,共同促进科技企业发展。其次是耐心资本赋能科技创新的作用更加突出。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九成的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过半数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再次,设置科创板科创成长层,增强科技创新的制度包容性。2025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增强科创板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意见》在持续抓好“科创板八条”落地实施的基础上,以设置专门层次为抓手,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推出一揽子更具包容性、适应性的制度改革。
百尺竿头须再攀。上半年中国资本市场回稳向好,投资者的获得感有所提升。展望未来,当前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回暖,A股估值总体偏低,股市成交活跃,持续回稳行情可期。尽管当前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中国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央行在年中工作会议上提出“坚定支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优化支持资本市场两项工具额度使用和政策安排”;证监会在年中工作会议中提出“要深化改革激发多层次市场活力”“从资产端、资金端进一步固本培元”,这些对于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和包容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