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这一年,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之一,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正在起飞的低空经济如何飞得更好?我国的低空经济产业将开创出哪些新场景、新业态?这片新蓝海又该如何培育壮大?请听中国航空学会低空经济首席专家董志毅在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上为我们全面解读。
『低空经济是一个新概念』
说起低空经济,总是让我想起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刚参加工作时的一段经历。那时候,我在内蒙古民航部门工作,每年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航空灭鼠、灭蝗和飞播造林、飞播牧草。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些是最早的低空经济场景。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见证了无人机穿梭于田间地头、城市高楼间喷洒农药、配送货物,这些场景已经从科幻电影走进了现实,而它们的背后正是一个万亿级产业的崛起。
一般来讲,低空经济是由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综合服务四大业态组成的。在国外,其实并没有低空经济这个提法,这是我国根据科技发展和产业趋势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经济概念。欧美发达国家与此相对应的是通用航空和城市空中交通这两个概念。
美国是全球通用航空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通航飞机,同时有超过20000个机场,每年的通航飞行时间大约为2500万小时,其中70%是载人运输飞行。特别是进入21世纪,美国提出了城市空中交通(简称UAM)和先进空中交通(简称AAM)的概念,制定了《先进空中交通国家蓝图》,计划在2028年之前实现规模化运营,重点推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即eVTOL)和无人机物流的发展。
欧洲国家的通用航空也很发达。其中,欧洲的U-Space计划,其目的就是让无人机融入城市交通,特别是针对无人机交通管理(简称UTM)与城市空中交通(简称UAM)系统作了规划和设计。我们注意到,德国企业Volocopter和Lilium作为行业先驱,原来一直在eVTOL研发中处于领先地位,然而目前由于适航认证延迟、技术和资金压力等原因,其商业化进程受到了很大阻碍,企业发展也面临着很大困境。
欧美发展通用航空和城市空中交通的经验对我国发展低空经济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要从国情出发,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政策供给,全方位地构建低空经济系统性发展的框架,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为低空经济在全球的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保障』
截至2024年12月底,在技术进步和政策驱动的双重推动下,我国低空经济领域呈现出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在有人驾驶航空方面,全国持证通航企业760家,在册通用机场475个,通用航空全年飞行总小时达到134万小时。而无人机领域更是成绩喜人:无人机设计制造厂家达到了2000多家,实名登记系统注册的无人机数量共计221万多架,全年累计飞行时长近2667万小时。这些耀眼的成绩反映出我国低空经济蓬勃的发展潜力。其中,政策法规的完善和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推动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经常有朋友问我:买了一架无人机,该怎么飞?到哪里飞?合规放飞无人机需要办哪些手续?我告诉他们,每个热爱飞行的人都要先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就像开汽车一样,要先学交规。近年来,我国有关低空经济的政策、法规、标准不断完善,出台了多部具有创新性的政策、法规、标准,成为低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它是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领域的首部专门的行政法规。之后,中国民用航空局又专门发布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这是一部世界民航领域创新性的管理规章。这部规章把过去多部规章中涉及无人机的内容加以整合,涵盖了无人机的制造、登记、人员、运行管理、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适航管理要求的系统整合与创新。
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还离不开空域要素的供给。低空空域对低空经济的作用可以类比为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低空空域的垂直分层,如同土地的分区规划,直接决定了不同经济业态的布局和潜力。
2023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与《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重磅出台。这象征着我国的空域管理进入了全新阶段。
特别是《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创造性地划定了两级七类空域,这种划分方法是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作了大胆创新,体现了我国的特色,特别是划设了G类和W类空域。
什么是G类和W类空域呢?G类空域是300米以下的空域,W类空域是120米以下的空域,它们都是低空非管制空域。其中的W类空域可以说就是无人机的飞行空域,也就是专供微、轻、小的无人机来使用的。这为低空飞行争取了更广阔的自由空间,更为今后的空域使用走向市场化奠定了前提和基础,为高质量发展开辟了立体空间。
『低空航空器的逆袭之路』
低空航空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载体,如果没有经济的、智能的、可靠的、安全的航空器,低空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是低空航空器的发展方向,它不仅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更是一场悄然改变人类出行和生活方式的革命。
过去,飞机的轰鸣声总是伴随着燃油燃烧的气味,但现在,中国科学家改写了这个场景。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团队经历14年的攻关,终于让一架名为“锐翔”的四座电动飞机拿到了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这是我国首款获得正式认证的电动飞机,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在新能源航空领域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这架飞机的背后,是一段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征程。这个团队曾经面临着电池、电机、电驱、控制系统等多项卡脖子难题,但他们硬是啃下了这些“硬骨头”。这架飞机全身采用轻量化的复合材料,电池的续航能力也有极大的提升,电驱动系统更是实现了全国产化。
更让我们振奋的是,新能源技术还在不断进化,新一代电池让飞行器的续航里程翻了好多倍,氢燃料电池的应用更让无人机的运营成本实现了大幅下降。这些创新就像为低空经济插上了一双绿色的翅膀,让飞行既环保又经济。
如果说电动化是航空器的“心脏革命”,那么智能化就是航空器的“大脑升级”。近年来,一种名为eVTOL的飞行器也就是电动垂直起降器横空出世。它既能垂直起降,又能自主飞行,被誉为“低空经济的皇冠和明珠”。目前,我国已有40多家企业投身这一领域,形成了群星闪耀的局面。其中,广东亿航的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EH216-S获得了全球首个适航的“三证”——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单机适航证,实现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认证。近期,它又获得了商业运行的许可证,成为首个四证齐全的eVTOL。另外,上海峰飞航空的盛世龙eVTOL模拟一家人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飞至珠海九洲港码头,将单程3小时左右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这是全球首条跨海、跨城eVTOL航线的公开演示飞行,往返飞行超过100公里。
随着技术的发展,具有更高航速、更远航程的倾转旋翼构型飞行器应运而生。这种设计让旋翼既能垂直起降,又能像飞机翅膀一样水平飞行,被称为“空中的变形金刚”。四川沃飞长空研发的AE200就是这种技术的代表,它能搭载6个人,飞行200公里,从垂直起飞到高速巡航切换自如。2024年,它成功完成了全倾转的飞行试验,计划于2026年投入商业运营。未来,这种飞行器将广泛应用于短途运输、医疗救援、旅游观光等领域,让“打飞的”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从电动飞机到智能驾驶,再到倾转旋翼,中国航空器的创新之路就是一场从跟跑到领跑的逆袭。短短几年时间,以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为代表的新型航空器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会说话、会思考的“空中超级大脑”』
要使无人机、直升机、eVTOL、飞行汽车这些空中“车辆”更安全、更高效地运行,同样需要空中公路和空中红绿灯,甚至还包括空中服务区。所以,需要编织一张智慧运行的低空立体路网,也就是打造低空基础设施。
在地面交通中,立交桥可以连接不同方向的车流,服务区可以为车辆提供补给,通用机场则是低空的立体枢纽。前不久,《通用航空机场管理规定》已由交通运输部正式发布,2025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规定强调,通用机场作为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的关键支撑。
低空的通用机场就像一座空中服务区,它既能让旅游直升机起降,又能为农林喷洒的无人机充电,还能为应急救援的飞行器提供临时指挥中心。截至2024年,我国已经建成了475座这样的空中枢纽。
随着无人机的大规模使用,一种专门为无人机设计的自动化的航空基础设施应运而生。低空无人机的充电桩和调度站是什么样子的呢?它是一种叫作无人机机巢的装置,能为无人机提供自动起降、充电、维护和存储。比如,在福建漳州的东山县就部署了36座无人机机巢,它们的外形像“宝莲灯”,每座不到1平方米。这些无人机机巢能让无人机自动更换电池、上传数据、接收任务指令,就像电动车到充电站即插即用一样,无人机返回机巢时,仅需52秒就能满血复活再次起飞。有了这些“全自动机场”,无人机就可以便捷地巡查高压电塔、监测海岸线、预警山体滑坡等,整个系统无须人工干预,真正实现了无人值班、全天在岗。
我们想象一下,未来的天空中可能有数千架无人机、有人机、eVTOL、飞行汽车穿越,那么如何避免空中堵车、空中交通事故呢?这就需要在空中划设低空航路,建立空中红绿灯系统等“空中大脑和神经网络”。目前,在我国多个省市,由电信运营商研发的低空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平台正在发挥作用。这些平台融合了通信、导航、感知、AI和大数据等技术,具备了广域实时联通和多源探测反制以及航路管理等核心功能,已经广泛应用于低空物流、应急救援、空中巡查等场景,构建起了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的低空飞行环境。
智能化的低空路网系统正在全国落地。在海南,无人机的飞行轨迹被实时标注在地图上,一旦越界就立即报警。在杭州亚运会期间,低空安全监管平台就像空中交警一样,能瞬间识别违规的无人机,并启动电子围栏,将无人机驱离现场,整个过程不到10秒钟。
安全是低空经济的生命线,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要让低空路网成为会说话、会思考的“空中超级大脑”,只有这样,才能让低空飞行既安全可控又充满活力。
『新场景催生新蓝海』
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堵车早已成家常便饭,但是空中出租车等新型载具的出现,将为城市交通插上翅膀。在苏州,一条连接上海虹桥机场和苏州吴江的空中快线已经开通,过去需要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如今20分钟的飞行就能抵达目的地。
在大兴安岭脚下,短途运输正显现出低空经济的活力。乌兰浩特到阿尔山的短途运输航线的开通,使过去地面距离3个多小时的车程缩短到现在的25分钟,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和游客旅游观光的需求。
我国多个旅游景区正通过无人机技术实现智慧化升级,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应用场景。八达岭长城开通了全北京首条无人机配送航线,5分钟就能把避暑物品、应急物资送到旅客手里。在福建的武夷山,无人机已经成为茶园中不可或缺的运输能手,它既能往山上送食物,也能往山下运送茶叶,大大提高了采摘效率。
无人机在工业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云南深山之中,重载无人机突破了作业的极限,两架无人机联手将300多公斤的建材运送到海拔2000米的山顶。这些“空中搬运工”不仅解决了高海拔施工的难题,更为电力、矿山等行业的作业打开了新的思路。
古都安阳实施了5G-A低空智联创新方案,赋能城市智能血站的建设。这个项目获得了移动通信行业权威组织发布的“最佳移动智慧城市创新奖”。该项目通过5G-A通感一体化技术,为安阳市构建起了覆盖1200平方公里的城市空域无人机血液配送网络,可以完成平均每天50架次的配送任务,配送时间从平均40分钟缩短到15分钟,效率提高了60%。
低空经济在公共服务领域同样大有作为。在交通疏导、治安管理、警用巡逻、环境监测等方面,无人机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城市消防和应急救援方面,无人机在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时间内可以迅速进入现场,进行侦察、搜救、运送应急物资等。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山火救援中,无人机和地面救援力量紧密配合,形成了空天地一体化的高效应急救援力量。在湖南长沙,18座无人机机场24小时待命,一旦发生火情,无人机4分钟内就可抵达现场,为消防员传回高清画面。所以,从森林灭火到海上搜救,从地震救援到医疗物资速递,无人机正以快、准、稳的姿态成为应急救援中不可或缺的空中力量。
在蓝天白云间翱翔天际,不再是少数人的享受,低空经济正让飞行走进寻常百姓家。全国上百个城市已经推出低空观光项目,直升机、热气球、动力翼飞行器……普通人只需买一张门票,就能实现自己的飞行梦。
以上是低空经济应用新场景所展现的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从运输到救援,从生产到消费,这片新蓝海正在证明,当科技创新与民生需求相遇,天空的边界就是创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