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的许多海洋数据库和模型已关闭,我们的研究机构和平台正在积极建立自主数据库。”一位海洋研究机构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记者向多家机构求证,得到了相同回应。
2025年5月,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宣布关闭多个数据库。据了解,该机构每天从卫星、雷达、船舶、天气模型等来源生成数十TB数据。此外,记者获悉,国外一些与海洋数据密切相关的模型也在陆续关闭。
上述人士表示:“当前是中国发展自主海洋大数据的关键时期。”
记者了解到,由于各沿海省份地理位置不同,其关注的重点海域存在差异,因此多个沿海省份正积极建设各自的海洋大数据中心。
海洋数据获取是科研人员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上述人士表示:“近年来,中国涌现了大量免费的海洋大数据,这对海洋研究至关重要。”
目前,公认最权威的海洋大数据平台是国家海洋大数据服务平台。其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我们为各单位提供免费的国内外数据,数据处理方法具有较高权威性。”
记者在该平台上看到,下载量最高的是“全球海洋浮标整合数据集”,该数据集下载量近17万次,数据采集截止于2023年年末。工作人员介绍:“我们主要提供历史调查数据,部分数据支持实时更新。”
针对用户关心的最新数据问题,一位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机构人士表示:“最新数据通常由项目组出海采集,涉及较高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项目组通常先内部使用数据,再对外公布,因此数据的时效性相对有限。”
记者了解到,由于出海采集数据成本高昂,只有实现数据流动才能大幅降低成本。
目前,多个省份正积极推进本省海洋大数据平台建设,以促进数据流动。
今年7月,山东省出台《关于加快释放数据价值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海洋可信数据空间,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性数据流通交易平台。
山东省大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禹金涛在国家数据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数据汇聚方面,山东省已建成170PB的海洋数据存储集群,建立了自主海洋数据观测体系,多渠道汇聚292类数据资源,累计整合海洋环境、地理信息、海洋遥感等高质量海洋数据超50PB,占全国的1/4。”截至2025年6月,山东省海洋数据流通交易平台已汇聚治理全球海洋数据资源120亿余条,上线海洋数据产品67个。
此外,浙江省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中心于2024年10月30日在杭州揭牌成立。据悉,辽宁、天津、江苏、福建、海南、广西等地也在积极规划和建设海洋大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