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药监局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电极、芯片和整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脑机接口产品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消费等加快应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打造2至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开拓一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到2030年,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2至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记者注意到,《实施意见》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包括加强基础软硬件攻关、打造高性能产品、推动技术成果应用、壮大创新主体、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实施意见》同时列出了三个重点工程,即核心软硬件强基工程、整机精品工程、应用拓展工程。
其中,在加强基础软硬件攻关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创新脑信号传感元件。研发面向硬脑膜上、硬脑膜下、大脑皮层内等不同区域的植入式电极,探索脑血管介入式电极,强化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研制专用制备和封装工艺,提升电极通道数、生物相容性、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
在打造高性能产品方面,《实施意见》指出,加快植入式设备研发突破。推动非植入设备量产迭代。创新额贴式、耳贴式、入耳式、发夹式等产品形态,推动非植入产品向轻量化、高速率、低功耗发展。研制头盔、头显、眼镜、耳机等集成式脑机接口产品,通过与已有生活消费产品融合发展,支持非植入产品的迭代应用和规模化推广。
另外,在推动技术成果应用方面,《实施意见》指出,推广产业创新成果、提升检测和中试能力。该项任务下列出的应用拓展工程中提到,加快医疗健康应用。面向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类疾病等临床诊疗场景,探索病理和生理学机制,创新神经调控技术,有效提升疾病诊疗效果。面向肢体运动、语言、感觉缺陷患者的康复需求,打造运动辅助、交流辅助和感知觉恢复等新方案,提高患者康复质量。面向脑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场景,通过脑机接口产品实时监测分析大脑活动特征,预防潜在健康问题,减少患者重症风险。此外,探索生活消费应用。围绕数字消费新场景,强化远程操控、虚拟感知、沉浸交互等能力。
《实施意见》指出,脑机接口通过在脑与机器之间建立信息通道,实现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协同交互,是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的前沿技术。当前,脑机接口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产业加速壮大,正孕育颠覆性突破,已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
开源证券研报显示,脑机接口下游应用市场潜力大。从全球来看,麦肯锡预测,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亿美元,2040年达到1450亿美元。
赛迪顾问《中国脑机接口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显示,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32亿元,增长率为18.8%。随着脑机接口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医疗应用场景不断深化,消费、工业、教育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市场需求将持续提升,预计到2027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达到55.8亿元,增长率为20%。
为抢抓全球脑机接口发展机遇,2025年以来,多地密集发布相关政策。例如,《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于1月印发,提出到2030年打造1—2个脑机接口产业发展集聚示范区,实现脑机接口创新产品在医疗、康养、工业、教育等领域的规模化商用。上海也于1月印发《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2030年前实现高质量控脑,脑机接口产品全面实现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