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RWA注册登记平台正式在香港上线,由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发起,将打通RWA资产代币化的数据化、资产化和金融化全过程服务体系。
RWA注册登记平台的上线是RWA规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我们希望能够为Web3.0找到标准化的切入点,能够打通RWA的生态体系。”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执行会长、香港理工大学副研究员、IEEE区块链标准委员会主席李鸣介绍称。
目前,市场上“万物皆可RWA”的论调颇多。今日同步发布的首份RWA产业白皮书(《RWA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产业篇2025》)(简称《报告》)打破了这种观点,并系统地提出了资产筛选的标准和框架。
上述报告指出,并非所有资产都适合进行RWA代币化,“万物皆可RWA”是一个伪命题。成功实现规模化落地的资产需要满足价值稳定性、法律确权清晰性及链下数据可验证性三大门槛。
记者了解到,这是香港首份RWA产业白皮书,由香港Web3.0标准化协会、香港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信息科技协会数字经济研究中心、IEEE计算机协会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标准化委员会牵头发起。
当前,RWA产业正处于从概念验证向实际应用转型的关键节点。据Defillama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RWA总锁仓量(TVL)达到了125亿美元,比2024年增长了124%。RWA代币化已成为全球金融与区块链等行业竞相布局的重点方向,形成了传统机构、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和加密项目多方协同发力的格局。
各类主体正通过跨行业合作、合规试点与底层技术创新加速推动RWA由概念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例如,花旗、渣打等全球头部银行正在探索RWA在支付结算、资产管理与跨境交易中的应用场景;蚂蚁数科推出了专为RWA机构级交易设计的区块链平台Jovay,显著提升了吞吐量并缩短了用户响应时间。
随着不同资产类型逐步实现链上代币化,RWA应用场景持续扩展,实践中已经形成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方向。例如,黄金、债券、应收账款、基金等金融资产,充电桩、光伏等新能源资产,酒店、房地产等不动产,碳信用、数据、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GPU硬件等算力资产这五类主流资产。
其中新能源RWA展示了绿色金融与实体经济融资场景的巨大潜力。GPU等算力资产凭借AI产业“刚性需求”和可信“数字基因”,成为RWA的理想锚定资产。同时,尽管不动产RWA如商业地产等领域也有探索,但面临产权登记差异、估值不一致以及地方监管合规等挑战。
《报告》称,RWA与稳定币的深度结合标志着“链上金融”的范式升级,解决了加密生态中“交易空转”和“代币无根”的问题,促进了从单纯的“加密货币投机”向“链上价值互联网”的转变。
面对RWA带来的新机遇,监管层面逐步形成了穿透式监管原则和沙盒试验机制,旨在为行业创新提供明确的合规路径。各国监管机构普遍采用穿透式监管原则,并通过设立牌照准入制度构建市场壁垒,同时也建立了监管沙盒机制,为创新应用提供可控测试环境。
《报告》称,RWA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传统资产缺乏流动性、区块链技术成熟度提高以及市场需求变革等。然而,RWA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显著的风险,如各国监管差异显著、链下数据透明度不足、部分资产流动性差等问题。此外,技术安全漏洞与合约复杂性也是潜在隐患。因此,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必须重视风险管理与合规建设的重要性。
RedStone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代币化资产(不含稳定币)总市值已超过23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10%,主要得益于更清晰的监管框架及区块链技术的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