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主动负债管理工具,微众银行、苏商银行、新网银行、金城银行等“互联网型民营银行”年内密集发行同业存单,间接帮助资本补充。8月7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上述银行同业存单发行与去年同期相比规模多数增长,且利率有所下行。这背后,反映互联网型民营银行资产扩张的同时,以主动负债手段积极维护资负平衡的现状。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旺盛需求下,互联网型民营银行资本补充工具不足等问题,引发一场事关资本充足率稳定的大考,也更“鞭策”其风控能力持续提升。
规模增,利率降
8月6日,微众银行发布2025年度第54期同业存单发行公告,计划发行量为59.7亿元,期限为1个月期,参考收益率1.52%。同日,苏商银行公告,2025年度第87期同业存单已成功发行,实际认购量1亿元,参考收益率1.7%。
同业存单是银行主动负债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工具。8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年中阶段,互联网型民营银行同业存单密集发行。整体来看,微众银行、苏商银行、新网银行2025年至今已发行债券类型全部为同业存单,规模上大多增长。
其中,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7日,微众银行年内共发行53期同业存单,发行金额总计1545.2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93.8亿元,增幅达340%。苏商银行年内发行87期同业存单共计110.2亿元,同比小幅增加15.3亿元,期数为几家互联网型民营银行中最多。新网银行年内共发行77期同业存单,发行规模总计11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减少20.8亿元。
金城银行年内发行52期同业存单,发行金额共计48.3亿元。网商银行2025年度计划发行同业存单额度790亿元,截至目前还未发行同业存单,仅发行一期25亿元永续债。
增资扩股、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资产证券化融资等,均是银行资本补充的重要途径。而同业存单虽主要用于负债管理,但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资金筹集,为银行业务开展提供支持,从间接角度对资本补充助力。
“不同银行间发债规模的变化反映了各自资金规划和经营策略的差异,体现了各银行在资本补充策略上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评价道。
苏商银行方面表示,研判2025年,资金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因此调整同业存单的发行策略,以1个月、3个月、6个月等中短期限为主,降低负债成本。由于期限缩短,在维持相同存单余额的情况下,本行今年同业存单发行规模有所增长。
网商银行则指出,2025年上半年,网商银行一般性存款、同业存款等负债充足,结构良好,因此,综合考量之下暂未发行同业存单。下半年,网商银行将基于全行的各项负债预测与成本情况,再决定是否择机发行。
归根结底,发行同业存单规模变化体现了银行自身资产负债管理需求。新网银行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该行持续提升核心负债占比,适度压降同业存单发行规模,主动优化负债结构,合理控制负债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统计期内上述银行同业存单收益率普遍出现下行趋势。以新网银行1年期存单为例,8月5日已成功发行的第77期同业存单参考收益率为1.8%,而2024年末同期限存单利率在2.1%附近。王蓬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这主要受到市场流动性充裕以及货币政策宽松的影响。
资产扩张需求依然旺盛
以同业存单为主的发债规模普增背后,是银行业核心资负增长分化,驱动主动负债需求提升。分析人士指出,当前,银行业的贷款与债券两项核心资产扩张动能较强,而作为核心负债的存款增长承压。作为应对而言,一方面,银行加强主动负债的配置力度,驱动同业存单供给提升;另一方面,大幅收缩同业资产投放,资金融出规模水平显著收敛。
正如苏商银行提到,“同业存单对于本行资产负债平衡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是同业存单成本较低,有助于本行降低负债成本;另一方面,同业存单可以自主选择发行时点、金额,有效促进本行资产负债规模稳定增长”。
从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末,微众银行资产总额6517.76亿元,同比增长21.7%;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为4359.7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14.69亿元,增长5.18%。其中,企业贷款比上年末增加331.63亿元,增长18.18%,主要为小微企业贷款增加所致。网商银行、苏商银行、新网银行资产规模均在千亿元上方,且同比均有增长。
负债总额方面,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同样保持连年增加。
“资产扩张的需求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依然旺盛,主要受到普惠金融、小微贷款等业务增长驱动。”王蓬博说道。
展望下半年,王蓬博预计随着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同业存单的发行量将保持稳定,发行节奏可能会因季末、年末等因素有所波动。
“预计今年利率将继续下行。”对于苏商银行来说,后续将根据资产负债总体情况,合理安排同业存单发行节奏和发行规模,优先在市场利率低位时加大同业存单发行,在市场利率反弹时,减少同业存单发行,重点推动负债成本降低。
资本充足率稳定“大考”
资产扩张、负债跟进,本是维持资负平衡的良性循环。然而,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互联网型民营银行仍面临资本补充及保持资本充足率稳定的“大考”。
数据显示,各互联网型民营银行近年来反映风险抵御能力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基本保持稳定,但有升有降。例如,微众银行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资本充足率报12.7%,而2024年同期该指标为13.81%。
与此同时,微众银行、新网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数额显示连续多季度增加。分析人士指出,这将使银行资金需求进一步提升,且为维持资本充足率稳定,银行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补充资本,满足业务发展和风险抵御要求。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去年以来,互联网型民营银行资本充足率多位于11%—12%水平线,从今年一季度情况看,随着资产规模的稳步提升,其也面临着一定资本补充的压力。
一方面源于资本补充渠道的限制。以发行永续债为例,相比大行,民营银行面临的难点包括:监管审批门槛较高;市场认可度不足,投资者对民营银行信用风险顾虑大,认购意愿低、发行成本高;永续债发行涉及复杂定价、路演和投资者沟通,而民营银行专业能力有限等。
尤其对于互联网型民营银行,更多聚焦普惠金融与小微贷款等“高风险”业务,资产规模扩张过快、结构单一化、风险缓释手段有限等问题尤其凸显。
另一方面,更严峻的考验来自监管收紧。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潘晓俊谈到,对于这些民营银行来说,助贷是核心业务。众所周知,“助贷新规”将于10月正式施行,当“24%+”模式被重点监控,上述银行业务体量预计会缩减,进而影响资产结构。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如今各互联网型民营银行也在缩小助贷、联合贷规模,加大自营渠道建设。此外,探索第二增长曲线或成为出路之一。
“目前看,互联网型民营银行已迈过了高增阶段,当前重点更侧重于业务结构调整,在负债压力面前,也有互联网型民营银行开始发力银行理财代销等低资本消耗业务,在留存客户的同时促进非息收入的增长。”苏筱芮表示。
究竟如何较好地平衡资产扩张与风险控制?在王蓬博看来,互联网型民营银行应强化内部风险管理机制,拓展多元化的服务和产品线,并积极利用技术创新提升风控能力。
从政策面看,苏筱芮表示,前不久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建议相关政策尽快落实落细至互联网型民营银行,结合互联网型民营银行已有的小微客群资源与技术水平,推动普惠金融与小微主体的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