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日(周四),英国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至4.0%。这是英国央行本轮降息周期开启以来第五次降息,英国利率已降至两年多来最低水平。
决议公布后,英镑对美元短线拉升约40点至1.3409,英国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5.5个基点至3.892%,英国富时100指数维持跌势,下跌0.71%。
此次降息符合此前金融市场预期。分析人士指出,英国央行意在应对经济放缓和就业转弱的压力,同时继续监控仍高于目标的通胀水平,在支持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寻求微妙平衡。
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GTC集团首席分析师贾米尔·艾哈迈德(Jameel Ahmad)表示,尽管英国通胀回升至3.6%,远高于英国央行长期设定的2%目标,但英国央行本月降息其实并不令人意外,由于全球因素和国内情绪,英国经济动能持续显现疲软迹象。
连投两次,是什么让MPC分裂
此次议息会议出现了“三方分歧”的投票局面,有报道称这也是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MPC)史上首次被迫进行两次投票。MPC有9名委员,针对利率决议的首次投票结果为:4名委员支持按兵不动,4名委员支持降息25个基点,1名委员支持降息50个基点。在第二次投票中,有5名委员投票支持降息25个基点,4名委员投票支持按兵不动。
分析人士称,这种投票局面反映出当前的经济困境:一边是增长疲弱和失业上升,另一边是显著高于目标的通胀,英国央行面临两难抉择。
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春季英国经济活动出现萎缩,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4月和5月英国经济分别环比下降0.3%和0.1%。
与此同时,英国就业市场由过热转向转弱,最新季度失业率已升至4.7%,显著高于一年前约3.8%的水平。企业普遍面临需求放缓压力,最新商业调查显示英国服务业活动放慢,而建筑业产出更是“出现五年来最大跌幅”。
同时,通胀回落趋势为放松政策提供了一定空间。英国通胀率自2022年见顶后一路下降,从2022年10月超过11%的40年高位,已大幅回落到近期约3%~4%的水平。随着能源和食品价格涨势放缓,通胀高峰已过,这让英国央行有更多的政策空间。
尽管英国通胀有所回落,但当前约3.6%的通胀仍明显高于英国央行2%的目标。英国央行内部也因此存在不同声音:部分决策者更担心通胀黏性,主张按兵不动以巩固通胀下行趋势;另一些委员则更加关注增长和就业恶化,支持尽快更大幅度降息来提振经济。
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NIESR)本杰明·卡斯维尔(Benjamin Caswell)表示,尽管6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上升至3.6%,英国央行今日仍决定降息,这凸显出MPC依然专注于长期的物价稳定。
此外,国际环境和政策因素也促成了本次降息决定。分析认为,美国特朗普政府频频挥舞关税大棒,令全球经济前景增添不确定性;英国企业面临的出口环境复杂,信心受挫。再加上英国政府近期提高了企业税费,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
下一步怎么走?
市场普遍预计,未来数月英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将保持谨慎的宽松步调。鉴于通胀尚未彻底受控、且决策层内部看法不一,英国央行已经反复强调将采取“渐进且谨慎”的降息策略。
在投票结果显示四位MPC委员投票支持维持利率不变后,交易员们减少了对进一步降息的押注。掉期市场数据显示,到今年12月英国再次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已从本次决议公布前的几乎确定,下降至大约70%。
德意志银行研报认为,如果未来每次议息会议降息25个基点,到2026年初基准利率降至3.25%,那将成为二战后英国持续时间最长、幅度最小的一次降息周期。这一前景凸显了决策层的谨慎和掣肘——连续四年远超目标的通胀让MPC内部高度分裂,不确定性促使英国央行不敢“大刀阔斧”地放松政策。
万神殿宏观经济学研究公司(Pantheon Macroeconomics)则预计,在高通胀黏性的牵制下,此次降息可能是“一段时间内的最后一次”,英国央行接下来或许会暂缓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