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曾经被深度套牢的基金账户,如今正悄然翻红。
“深套的基金终于回本了!”近来,多个社交平台上关于基金业绩回暖的相关讨论热度正在持续升温。近期,随着权益市场回暖,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净值正在逐渐修复,更令部分于2021年市场高位入场的投资者看到回本的希望。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近九成主动权益基金中近一年回报为正,40只产品区间涨幅实现翻倍,最高者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更以212.25%的涨幅领跑。即使在2021年成立的基金中,也有上百只产品的累计回报实现扭亏。
然而,这场“回血”行情中,市场整体尚未摆脱“回本即赎回”的困局,投资者操作也出现显著分化,部分选择“落袋为安”,在回本或亏损收窄时赎回;另一部分则坚守至完全解套。
在业内人士看来,部分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已通过业绩修复得到初步验证,但因此前的亏损记忆导致未能转化为资金信任。破解这一困局,既需基金经理用长期稳定回报重塑信任,也需市场生态优化缓解投资者的短期焦虑。
部分高位买入者逐步回本
随着权益市场持续升温,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净值正迎来快速修复。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在已有数据的434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包括灵活配置型、偏股混合型、平衡混合型、普通股票型;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中,4304只产品近一年回报录得涨幅,占比达99%。
在这之中,区间业绩实现翻倍的产品数量有40只。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A近一年的累计回报为212.25%,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两年定开A、永赢先进制造智选A等同期业绩则超过1.5倍。
短期业绩的强劲反弹,正有效推动相关基金产品修复前期净值回撤,尤其是部分此前业绩低迷的知名基金经理,净值也有所修复。据第一财经统计,去年底合计规模仍在百亿元以上的主动权益基金共有27只,全员近一年的回报实现正收益。
其中,超过七成百亿主动权益基金在此区间实现超过10%的区间回报,招商优势企业A、银河创新成长A、广发多因子则超过60%。此外,还包括9只在2021年至2023年连续亏损三年的产品。
市场回暖也让此前持续调整的百亿产品迎来转机。以知名基金经理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为例,该产品在2021年至2023年的年度收益率分别为-9.89%、-16.03%、-20.99%,近一年上涨18.29%;葛兰参与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A自2021年以来连续亏损四年,近一年涨幅则达到31.72%;谢治宇参与管理的兴全合宜A同样回涨50.29%。
若将时间线拉长至2021年市场高位,主动权益类基金的修复进程同样清晰。以2021年成立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为例。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670只产品里,自成立以来累计回报为正的产品有153只,较去年同期仅22只的“回本”数量大幅提升。
在这131只业绩翻红的产品中,不少曾跌幅超过三成的基金已实现净值修复。如长城大健康A的累计回报从去年8月6日时的-38.4%回升至22.63%;景顺长城品质长青A则从-24.41%反弹至43.75%。
这意味着,即使在2021年市场高点入场的投资者,已有部分产品通过持有至今实现了扭亏为盈。然而,对于多数持有人而言,仍处于在等待账户解套的阶段。截至8月6日,仅在2021年成立的产品里,累计跌幅超过三成的还有158只。
回血背后的三类操作
伴随基金净值显著回升,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呈现分化态势。第一财经通过调研多位投资者及基金渠道人士发现,在此轮净值修复过程中,不同投资者的操作逻辑差异显著,主要呈现三类操作策略。
一些此前“被套”的投资者选择见好就收,回本后便赎回手中持有的产品;部分投资者虽未完全解套,但在亏损幅度显著收窄后也倾向于赎回;此外,还有一类投资者则是明确表示“一定要等到回本才赎回”。
“我持有的某医药产品已经从亏40%多收窄至亏20%多了,看起来有回本的希望。”投资者小胡说,过去两年多时间里,自己已逐渐接受“长期被套”的现实,甚至一度不再关注净值波动,此次净值回升反而成为“意外之喜”,目前正考虑部分赎回以锁定收益。
另一位投资者晓晓则称,自己终于把套了三年的某新能源产品清仓了,今年除了购买ETF产品外,还配置部分创新药主题的产品,但受此前亏损经历影响,当前持仓规模相对谨慎,目前这部分投资已有小幅盈利。
来自基金渠道或市场部人士的反馈也显示,部分产品的赎回压力集中于净值修复阶段。一位基金渠道人士也告诉记者,当基金单位净值回升至面值附近时,如净值在0.8元和1.05元左右,往往会面临较大的赎回压力。“从去年三季度开始,随着不少基金净值逐步回升至成本线附近,赎回需求就开始升温,很多业绩回涨的产品就出现了赎回的情况”。
相关数据进一步佐证了投资者的申赎行为,尽管主动权益类基金的业绩情况有所改善,但资金撤离步伐却在加快。据第一财经统计,主动权益基金二季度被净赎回1076.04亿份,环比增加56.43%;上半年合计净赎回近1764亿份。
对此,国金证券分析师牟一凌团队认为,整体而言,主动基金尚未整体步入好的业绩吸引增量资金强化业绩趋势的正向循环当中。“主动基金由于其过去两个季度良好的业绩表现带来持有人陆续回本,反而阶段性加大了赎回的压力”。
“多数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已通过业绩修复得到初步验证,但业绩修复并未即时转化为资金信任。”一位基金行业分析师表示,这种业绩与资金流向的背离并非偶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投资者对2022年至2024年长期亏损记忆影响下的自然反应。
他进一步解释称,2022年至2024年期间,偏股混合基金持续跑输市场指数,大量基金投资者在2021年市场高位时入场,经历三年净值大幅回撤后,“解套即赎回”成为一种普遍的市场行为模式。
“对投资者而言,基于历史亏损记忆的‘解套即赎回’操作未必符合理性决策逻辑。”该分析师强调,当前主动权益基金正处于“认知差修复”的关键窗口期。要破解业绩表现与资金流向的背离困局,需从基金管理人持续提升专业能力与优化行业生态两方面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