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第二批12只浮动费率基金中的3只启动发行。
作为公募行业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浮动费率产品一经推出,就引发了市场对费率机制与投资业绩关联性的广泛讨论。浮动费率模式作为一种激励约束机制,旨在通过与业绩挂钩的方式,促使基金经理更积极地管理资产,提升投资回报率。从首批26只产品发行情况看,合计募得近260亿元,初步得到市场认可。
当然,费率机制的调整只是外因,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才是决定基金业绩的关键内因。通过首批浮动费率基金各家公司派出的战将也可窥探,历史超额表现稳定性较高、风控能力突出、有一定绝对收益导向的基金经理或更适合担当此任。
例如,华夏由16年证券从业经验老将王君正掌舵,东方红则派出15年投研老将周云出战,易方达则派出深受机构青睐的刘健维上场,南方由财务专家李锦文挂帅,而工银瑞信则交由追求攻守兼备的郭雪松担当。
事实上,在浮动费率机制将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更紧密捆绑的逻辑下,这些宝藏基金经理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当市场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竞争”,那些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定力的基金经理,如何在波动中锚定价值?而支撑这种投资表现的,除了个人能力,是否还有背后体系的托举?从他们的投资行为中,或许能窥见公募基金行业的进化路径。
穿越周期的业绩验证:收益与风控的双轮驱动
以工银瑞信基金为例,其旗下的浮动费率产品——工银泓裕回报由投资老将郭雪松挑大梁。
翻开郭雪松的履历,可以发现他的职业轨迹非常有代表性。他曾在国家统计局任职,这段经历让郭雪松对经济周期有了深刻的认知基础,宏观视角也为他后续的投资决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他在安信证券担任高级宏观分析师,形成了系统的行业研判框架。2018年,郭雪松加入工银瑞信基金,并从2019年开始管理公募基金产品,现任养老金投资中心资产配置团队负责人。这一角色让他具备了大资金管理的视野和经验,能够更好地进行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在长跑中更能脱颖而出。
以郭雪松的代表作工银丰收回报A为例,这只产品自2019年9月16日他管理以来至2025年6月30日,净值增长率达到53.89%,而同期的基准收益率、沪深300指数、万得灵活配置型基金指数收益分别为21.86%、-0.91%和37.31%,工银丰收回报A大幅跑赢后面三者。这一业绩不仅体现了他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适应能力,也反映了其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例如,在关键市场节点的操作中,郭雪松展现出了卓越的市场把握能力。如2020年疫情冲击下,他没有因市场恐慌减仓,反而将股票仓位从32.74%提至39.23%,医药、必选消费的增持与债券久期缩短并行,既抓住了防御性板块机会,又规避了利率下行风险。
2021年的电力设备布局更显前瞻性。早在2020年三季度,他就重仓该行业,而当年申万电力设备指数大涨47.86%,成为组合第一大收益来源,基金全年收益11.36%,跑赢基准9.11个百分点。2025年一季度的操作则展现了灵活度:股票仓位从52.47%跃升至65.55%,医药生物持仓增加,把握了当年医药反弹行情。截至今年6月30日披露的二季报数据,该产品过去一年的净值增长率为18.34%,超基准10.39%,反映了其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而在风险控制方面,郭雪松管理以来,工银丰收回报A的最大回撤仅为-25.12%(截至今年6月30日),显著优于同类基金平均水平(-38.81%),近三年各时段回撤指标均处于同类前30%。这种“涨时能跟得上,跌时能扛得住”的特征,在2022年市场下探时尤为明显——当沪深300全年下跌21.63%,该基金仅下跌13.19%,可能食品饮料的超配策略有效对冲了下行压力。
不仅如此,郭雪松管理的其他几只代表性公募基金也是超额收益明显。根据二季度,截至2025年6月30日,工银银和利近一年净值增长率达12.33%,超越基准回报4.38%,这只基金还凭借中长期的优秀业绩表现拿到了晨星三年期五星评级;工银添福A近一年净值增长率达10.68%,而同期基准收益为4.24%,也以超越基准回报6.44%的成绩,交出了一张亮眼的答卷。
传统价值老将的投资哲学:均衡中藏锋芒
作为一名传统的价值投资者,郭雪松的核心理念有两条:一是相信公司创造价值的能力,二是相信估值便宜提供的安全边际。这种理念体现在组合管理中,便是“均衡中藏锋芒”——既不会为追逐热点而偏离能力圈,也不会因过度保守而错失机会。
例如,他格外重视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约束,这与其养老金管理经历密切相关;同时,会根据资产的中长期风险收益情况,进行战略资产配置;还会灵活地根据宏观经济、市场情况等进行战术资产配置调整,以保持投资组合的适应性和优越性。
在工银丰收回报A的运作中,股票仓位始终在10%~66%区间波动。2024年一季度市场反弹时,他适度增加稳定、周期类股票的持仓和分散行业风险敞口,在年初市场大幅下跌后快速调整,较好把握了反弹阶段的超额收益。
这种颇具灵活性的操作在郭雪松的职业生涯中屡屡出现,使得他管理的产品在市场震荡期展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可谓既把握了行情又控制了波动。
而在投资策略方面,郭雪松的投资策略如同一个精密的筛选器,通过多层筛选的价值锚定,层层递进锁定标的。
在资产配置层面,他拒绝“择时赌方向”,而是以“产品风险收益要求”定中枢,战术调整做微调,践行以合理资产配置为基础的均衡价值策略。
行业选择上,坚持均衡配置,力争实现股票资产预期的回报,同时可以控制回撤和风险。近年来,工银丰收回报A的前十大重仓股占基金净值的总比重都在20%~25%之间,第一大个股占比几乎不会超过5%,并且分散在5~6个行业中,很好地达到了适度分散的效果。
正如郭雪松所说,从过去的经验来看,通过积极地再平衡操作,不追涨杀跌,维持相对稳定的仓位。在上涨中少量减仓,在下跌中补足仓位,则有望在波动中获取一定的绝对收益。
而在个股筛选方面,他坚守“质量价值,价值优先”。郭雪松认为,以低估/合理的价格买入优质公司,中长期持有,是收益的主要来源;而优质公司是能够在当期或未来持续创造自由现金流的公司。选股的主要方法是在相对熟悉的领域,结合一定的潜在收益目标对标的未来2~3年的价值进行评估。
在他看来,更关键的仍然是自下而上的行业公司选择,“即使在整体表现不佳的行业中,仍然可能找到有很强超额收益的个股”。
从个体到平台:工银瑞信的投研实力与生态构建
郭雪松的成功不仅是其个人投资能力的体现,更是基金公司平台实力的缩影。近年来,工银瑞信基金不断提升投研能力、聚集和培养人才、优化公司管理,形成了投研平台化、投研一体化、人才团队化三大优势,成为业内领先的平台型公司。
据了解,工银瑞信基金搭建的“7大投资能力中心+4大研究板块”体系,为基金经理提供了坚实后盾。以郭雪松为例,宏观策略板块对经济周期的研判,帮助他在2020年精准把握货币政策宽松窗口;行业研究板块对电力设备的深度覆盖,为2021年的重仓提供了数据支撑;海外研究板块则助力他捕捉港股科技、医药的投资机会等等。
这种平台化的优势转化为了实打实的业绩成果:根据国泰海通证券发布的基金公司权益类资产业绩排行榜数据,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工银瑞信旗下主动权益基金近五年、近七年的绝对收益,在13家权益类大型公司中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超额收益率近五年、两年居第一,近七年、三年居第二。
从郭雪松的投资实践到工银瑞信的平台构建,勾勒出的是公募基金行业的进阶逻辑:在费率改革倒逼行业回归本源的当下,真正的竞争力既来自基金经理对价值的坚守,更来自投研平台对这种坚守的体系化支撑。这大概也是公募行业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