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7 06:30:10 股吧网页版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来源:经济日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系统论述。《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强调,“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出,“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建设新时代美丽城市”。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必须以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为最终目标。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曾陷入“重建设轻治理”“重速度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等误区,城市常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容器”,城市发展往往被简化为GDP增长、高楼大厦等“物”化指标,而生活其中的“人”的感受和需求常常被忽视或边缘化。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强调,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些都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城市发展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的价值回归,建设“美丽家园”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目标,促进“和谐共生”成为城市发展的价值追求。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必须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为前提和基础。过去“重速度轻质量”“重地上轻地下”“重新城轻老城”的发展模式造成城市空间割裂与资源浪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这要求我们必须以系统思维推进城市空间结构重塑,摒弃“摊大饼”式的粗放扩张模式,转向精明增长与内涵提升。当前,我国部分城市仍存在产业布局与生态功能冲突、职住分离导致通勤压力大、生态空间被大量挤压等问题。需以“多规合一”为抓手,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强度,科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市空间格局。例如,可打破机械化的城市功能分区,使住宅、办公、商业、文化等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增强城市布局的合理性;打破封闭式小区壁垒,构建开放共享的街区网络,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盘活存量用地,将工业遗址改造为生态公园或创新园区;推动职住平衡规划,减少长距离通勤交通带来的碳排放和环境污染;等等。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是建设美丽城市的核心路径,也是重要动力。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和各环节,通过绿色低碳转型重塑发展新动能。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支持城市能源系统进行节能低碳改造,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支持分布式电力系统建设。按照绿色低碳理念推进城市建设,支持发展大运量、高能效、低排放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大对现有建筑物和城市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力度,积极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建设一批零碳园区和低碳社区示范工程等。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城市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连接。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