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该《意见》聚焦新型工业化重大战略任务,以需求牵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坚持分类施策、有扶有控,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防止“内卷式”竞争。
信贷投放“有扶有控”
“制造业近年一直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尤其是对先进制造业的贷款在额度、利率上都有政策优惠。”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制造业是经济的压舱石,国家近年对制造业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信贷投放的规模持续增长,融资成本持续降低,为产业的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国新办近期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闫先东明确表示,上半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12.92万亿元,从行业投向看,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等重点领域。其中,上半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增加9207亿元。
在信贷资产质量方面,上述股份行人士表示,高端制造业的信贷不良率低于传统制造业,这也是银行加大对制造业信贷投放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银行的高端制造业的信贷不良率不到1%,而传统制造业的不良率可能会超过3%。”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此次央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出台《意见》是在我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关键阶段的一项重大政策举措。其根本用意在于:一是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把更多金融“活水”引向制造业,特别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二是通过丰富金融产品、完善服务体系、创新金融科技手段,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链条、多元化、适配性强的金融服务,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三是以金融政策引导产业有序发展,抑制无序扩张和过度竞争,防止资源浪费和“内卷”现象,使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
曾刚认为,从近年监管政策看,围绕制造业的获贷便利性、成本负担、产品创新等领域,金融支持环境已明显改善。无论是贷款利率下行、信贷投放倾斜,还是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绿色通道的开辟,以及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等产品创新,均释放出金融支持制造业的积极信号。企业融资结构逐步优化,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并购重组等手段不断丰富,部分高端制造业企业已能通过多元渠道满足融资需求。但是,当前高端制造业的金融支持仍存在一些短板和挑战。首先,长期稳定的中长期资金供给尚不足,高端制造业、科技创新企业技术攻关投入周期长、风险高,“短贷长投”矛盾依然突出。其次,无形资产质押、创新成长性信用的评估和风控还有待提升,部分优质企业因缺乏抵押物难以获得大额信贷。再次,早期、风险偏好的“耐心资本”不足,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活跃度仍需扩展。最后,金融科技对产业链场景的深耕能力有待增强,数据信用、智能风控等在实际落地中还存在推广难点。
对于“反内卷”的看法,曾刚表示,防止内卷式竞争、避免价格战,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迈向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创新驱动、差异化竞争入手。企业不应仅靠低价策略抢占市场,而要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工艺能力和品牌价值,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增强产业定价权。“反内卷”核心在于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差异化发展和精准金融支持,共同营造有序竞争、高质量发展的制造业生态。
未来并购更活跃
此前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已是企业生存必由之路。
一家江苏制造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不同科技含量的产品的毛利率是存在较大差别的。
曾刚认为,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价格下行压力,低端和同质化领域竞争加剧、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已成普遍现象,而高端、先进制造业因技术门槛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壁垒明显,具备更强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动力,这一趋势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也越来越突出。企业走高端路线可以掌握定价主动权、摆脱价格战泥潭,不再依赖单纯的成本优势,更主要依靠技术积累、创新能力和品牌价值,实现产品溢价和可持续盈利。例如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新材料、核心零部件等领域,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和持续创新进入价值链高端,利润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另外,曾刚还表示,此次《意见》中提出了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并购,实现补链、强链,释放出监管对产业并购的积极信号,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产业并购活动将更加活跃。尤其在高端制造、核心零部件、智能装备、关键材料等领域,通过并购重组整合技术、产能和资源,有望加快补齐产业短板、提升整体竞争力。
“不过,产业并购热潮并不意味着大多数行业都会重现煤炭、钢铁等传统大宗产业的高度集中格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领域,更多呈现多元化、专业化、差异化竞争态势,由于技术门槛高、创新速度快,大规模‘寡头’横空出世的难度较大。监管也强调‘有扶有控’,既鼓励优势企业做强做优,完善产业链,也防止恶性并购或垄断倾向,避免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曾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