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印发。
《方案》明确,到2027年,实现具身模型、具身语料等方面核心算法与技术突破不少于20项;建设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实现百家行业骨干企业集聚、百大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与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推广,上海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实现具身智能“模力聚申”。
加快构建全链条技术自主创新体系
“500亿元是以当前发展速度计算的核心产业规模目标。”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人工智能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具身智能产业链很长,其中一项技术突破,就有可能产生远不止于此的“乘数效应”。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潘洁摄
具身智能,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赋予其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及与环境动态交互能力的技术范式。其核心特征在于智能与物理实体的结合,通过物理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使人工智能获得理解因果、发展常识的能力。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表示,一年前多数机器人行走尚不稳当,而自5月底以来,智元机器人已实现行走零摔跤,但在三脑融合、操作系统、仿真软件及关键零部件等领域仍有不足。
在模型创新驱动方面,《方案》提到,坚持模型驱动,强化智脑赋能,加快构建具身智能全链条技术自主创新体系,重点支持感知决策、运动控制、具身语料、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30%且不超过5000万元支持。
其中,对于攻关运动控制模型,《方案》提到,支持上海本体机器人企业联合基础模型企业,加速运动控制模型攻关,构建通用运动控制体系与操控技能库。突破底层算法,提升灵巧操控与自适应能力,发展本体的运动智能涌现与能力泛化新范式。
对于进一步攻关具身协同技术,《方案》提到,加快推动双系统、端到端等具身智能技术架构探索,提升上下肢、手眼、脑身等协同水平。鼓励自主化具身模型、平台、框架等研发,突破自主作业与异构协同技术,提升信息共享和协作水平。
上海在机器人操作系统领域具备先发优势。上月,落户张江机器人谷的上海具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产线部署、职业教育实训、智慧农业作业等产业场景。
《方案》明确,依托市级语料平台,联合多方开展语料共性技术攻关与大规模语料库建设,开发语料工具链,构建高质量具身数据集与完整技术体系。对购买语料服务产品的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年的语料券支持。
五大平台构建产业“基座”
此次政策,上海具身智能产业生态建设包括了“五大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和开源体系、标准法规、人才培养等生态塑造。其中,“五大平台”建立将为产业发展提供算力、语料、模型等要素资源的支持。
《方案》提到,打造公共平台。面向具身智能发展共性需求,整合全市资源,建设算力、实训场、中试、投资、租赁五大平台,夯实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基础底座。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50%且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
《方案》提到,优化市级智能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和市级智能算力资源统筹调度平台,对达到一定算力租用规模的具身智能企业给予最高4000万元/年的算力券支持;创新语料采集方式、场景、任务和动作技能,建设数字孪生实训场,实现“仿真训练—真实验证—迭代学习”的数字孪生实训闭环,赋能具身智能大模型实训;支持多方力量建设具身智能中试平台。鼓励在规模化量产前开展一体化中试服务,推进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培育复合型中试工程师团队,提升产业中试服务能力和供给水平。
《方案》还提到,强化市级人工智能先导产业母基金战略牵引作用,推动优质企业设立企业风险投资基金(CVC)、产业生态基金,健全“早期培育+早期投资”机制,精准支持具身智能领域相关企业。探索算力和语料作价入股等模式,支持发展面向具身智能的新型金融工具,提升中小企业融资可及性。
“上海相较其他地区发展具身智能的最大优势在于场景丰富。”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人工智能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包括重工业、钢铁、能源、海运、康养、医疗、商业零售等场景。
上海发展具身智能产业具备产业链优势。以张江机器人谷为例,截至目前“谷”中已聚集国地中心、智元、傅利叶、开普勒、蚂蚁灵波、绿的谐波、步科自动化等具身智能产业链企业70多家,其中整机上下游企业50多家。如果将目光扩大到整个张江科学城,机器人产业链约60%的环节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对应企业。
“具身智能属于典型的重资金投入、长发展周期产业。从算法的研发训练、仿真环境的测试,到产品的中试环节,每一处都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此次出台的策略逻辑清晰明了,由政府主导搭建公共平台,以此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与门槛,让企业有勇气去攻克技术难题。”上海一家机器人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培育创新产业链
为加快开发具身智能终端产品,推动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培育创新产业链,《方案》提出,发挥上海自主智算芯片、本体机器人与大模型企业集聚优势,加快具身智能专用芯片、核心主板等核心零部件研制,增强软硬协同适配能力,开发匹配具身机器人本体需求的关键配套产品。推动关节模组、智能传感器、视觉相机等高价值零部件企业研发生产基地在上海落地。
针对开发具身智能终端产品,《方案》明确,支持以公版机为代表的终端研发,推动量产进程;鼓励开发操作型、智慧型具身智能终端产品,打造“热销单品”,推荐纳入上海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对销售或租赁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企业,根据合同额按规定给予最高5%且不超过500万元奖励等;分阶段培育具身智能产业化能力,推动从成熟应用场景到试点应用场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技术的价值终需市场检验。《方案》以“应用示范标杆”为抓手,在五大领域精准投放资源。
根据《方案》规划,以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领域为牵引,开展场景征集与任务揭榜,探索具身智能应用新业态,对产业创新融合示范应用项目,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20%且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
在物流领域,支持开展具身智能在快递分拣、仓储搬运、末端配送等环节的应用建设;在工业制造领域,支持工业企业推动具身智能在装配、巡检、应急、物料搬运等制造环节的实际应用,支持汽车、钢铁、船舶等行业优质企业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进行集成创新;在医疗康养领域,支持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探索具身智能在医疗康养服务中的示范应用,研发具备多模态感知、柔顺运动和场景自适应决策能力的医疗、护理机器人。
记者了解到,这些前沿赛道上,上海已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先的头部产品。比如,身高1.85米的青龙机器人依托600万组真机运行数据,结合VLA预训练技术构建出2.8B参数规模的操作大模型,在工业制造领域展现出卓越的应用效能。
今年内,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和浦江实验室联合团队将完成2500万组整机数据积累,数据规模达到谷歌同类数据集的10倍。随着数据体量的指数级增长,机器人的泛化性能与自主涌现能力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