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A股两融(融资融券)余额报20002.59亿元,再次突破2万亿元,上一次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元还要追溯到2015年5月20日。10年前后,两融余额规模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内涵已完全不同,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两融从抱团走向了分散,杠杆资金从一个不稳定的变量,蜕变成一个稳健、理性的确定性力量,助推A股持续走稳向好。
首先,分散体现在股票数量上。2015年A股上市公司总数不足3000家,现在已超过5400家。2015年5月20日,有两融余额的个股835只,平均值20多亿元,如今3712只个股有两融余额,平均数仅5亿多元。2015年,融资“抱团”的特点十分明显,两融余额排名前100的股票合计占比43%,如今占比只有25%;2015年,个股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的最高值为18.84%,超过10%的有142只股票,如今这两项数值分别为15.84%和13只。两融越分散,集中度越低,由两融变动引发市场波动的可能性就越低,市场的稳定性就越强。
其次,分散体现在时间维度上。2015年初,两融余额站上1万亿元,到当年5月20日就突破2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也从3.33%增加至4.01%。但杠杆资金加速进场很快就转为快速退场,在之后的调整中,两融规模迅速下降,这也给A股走势带来了巨大压力。2024年2月,两融余额来到阶段性低点14211亿元,此后用了一年半的时间累计增逾5789亿元,没有非理性情绪推动的脉冲式增长,而是跟随市场走势稳步加仓,两融为A股整体走势锦上添花。如今A股总市值迈过100万亿元,两融余额重回2万亿元上方,但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只有2.3%,依旧维持在非常健康的水平。
再次,分散也体现在参与者的数量上。在资金供给方券商这一侧,以“融出资金”作为融资余额的衡量指标,2015年上半年,36家上市券商当中,有8家突破1000亿元,金额合计占比61.45%;到2024年底(2025年中报尚未披露完毕),“融出资金”破千亿元的有5家,排名前8家合计占比57%,这也意味着两融业务的市场集中度在降低。在投资者一侧,截至2015年5月底,A股信用账户总计719.5万户,其中个人投资者718.3万户,机构1.2万户。另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6月23日,参与两融业务的个人投资者746.98万户,机构投资者数量50944户,10年间,个人投资者账户小比例增加,机构数量成倍增加。供需两端参与者都在增加,内部结构也更加合理,两融业务的波动性也将继续趋于收敛。
当然,加杠杆也意味着加风险,这要求投资者要对企业真实价值有更充分的了解,对A股整体走势有更精准的把握,只有理性投资、长期投资,动用杠杆才能撬动更多回报。
笔者认为,两融余额再破2万亿元,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无风险利率处于低位提升了A股的吸引力,而券商融资利率跟随下行降低了杠杆资金的成本,这两种效应叠加在一起,意味着两融市场仍有可观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