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东率先打响攻坚战,到宁波57家银行商讨自律公约,从工行带头整治恶性竞争,到广发银行倡导长期主义,“反内卷”的风吹到了银行业。
近年来,银行业的“内卷”已从单纯的竞争激烈,演变为资源错配与价值耗散:存款端“手工补息”“返佣返利”等非市场化手段花样翻新;基层员工为冲考核指标陷入自购产品、抢客户的内耗式拼杀;科层化管理下,无效报表与会议消耗着大量精力;创新权限上收导致基层服务与客户需求出现脱节……
业界正在酝酿和期待着的“反内卷”浪潮,本质上是在寻求一场自我革新。如何让考核机制告别“唯指标论”,让服务回归金融本源,让创新真正贴合市场需求,唯有时间能给出最终答案。
银行业“反内卷”进行时
傍晚的风穿过银行大厅,吹起玻璃门上贴着的“定期存款利率”海报。在福建地区这家国有大行网点里,理财经理林琛(化名)察觉到办公室的氛围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以往,办公室里总是弥漫着焦虑的气息,同事们天天为各种指标发愁,业绩压力像一座大山,根本无暇顾及提升自己。如今,随着行业内“反内卷”呼声的涌起,考核的压力似乎不再那么激进,大家也终于能松口气,开始思考如何提升专业能力。林琛感慨道:“希望这种趋势能持续下去。”
这正是对行业现状的概括,不久前,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反内卷”浪潮,这股风也吹进了银行业。先是广东、安徽、宁波等地的行业协会、同业公会发声,整治“内卷式”竞争,后多家金融机构也相继跟进布局。
在广东地区,银行业将系统性推进“1+3+N”体系建设以整治“内卷”乱象。其中,“1”是指监管部门出台综合整治“内卷式”负面清单,明确划定禁止性行为;“3”是指公会制定出台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倡议书和承诺书,构建行业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N”则是对相关业务领域反“内卷式”竞争的行业自律举措。随后,广东清远市银行业协会同步行动,组织召开反“内卷式”竞争自律工作会议。
安徽宣城的行动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当地银行业协会倡议坚持合规经营抵制“内卷”,杜绝通过“变相贴息”“最低利率”等不正当手段恶性竞争。明确贷款定价应基于风险成本、市场供求及服务价值,避免非理性压价行为,共同维护行业合理利润空间。
在宁波,宁波市银行业协会召开《宁波银行业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自律公约》推进会,辖内57家银行机构参加会议,相关负责人从银行业“内卷式”竞争的危害、产生原因、表现形式等角度出发,要求银行机构落实相关要求,共同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多地银行业协会召开“反内卷”行动推进会、座谈会,深度剖析“内卷式”竞争的连锁反应:短期看,个别机构通过违规让利、降低标准抢占市场,看似赢得份额,实则透支了行业利润;强调应从源头治理,推动行业战略转型,强化合规文化建设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坚决反对恶性价格战。
随后,多家银行积极响应。工商银行日前召开的2025年党建暨年中经营管理工作会议,要求落实落细稳经济各项存量和增量政策,坚持产品客户对位,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广发银行2025年上半年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也强调,抵制“内卷式”竞争,坚持长期主义经营理念。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分支机构也纷纷提到了加强“反内卷”方面的重点工作。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指出,近年来消费贷、经营贷利率曾普遍跌破3%,部分产品甚至出现“1字头”利率;存款端则一度通过“手工补息”“返佣返利”等非市场化手段维持规模,并在考核时点通过隐性补贴变相提高存款利率,息差收窄压力持续增大。银行业掀起的这场“反内卷”风暴,不仅是金融领域对同质化竞争的主动纠偏,更折射出中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通过重构行业竞争规则,引导银行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创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金融根基。
基层人的“卷”与“倦”
“反内卷”究竟要反什么?探讨这一问题,需要审视当前“内卷”的本质。
据北京商报记者对柜台职工、个贷经理、理财经理、供应链金融工作人士等一线从业人员的采访反馈,当前银行业的“内卷”已不再是表面的简单竞争,而是演变成了系统性、结构性的资源错配,核心表现为考核驱动下的无效竞争以及服务异化。
考核机制所引发的无效冲量与数据虚增,是银行业“内卷”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本动因,在于以短期时点指标为核心的考核体系。这种体系导致大量资源被投入到非生产性、非可持续的“冲量”行为中,进而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与数据失真。
具体到存款业务上,“内卷”的表现尤为明显。在季末、年末等关键时点,部分银行为了争夺客户资金,采用变相高息揽储、返佣、赠送高价值礼品或附加服务(如子女实习、教育咨询、医疗资源对接)等方式,形成了“一日游”式的存款,这直接导致存款稳定性差、成本高企,出现报表繁荣但实质空心的局面。
一线工作人员直面零售存款竞争压力。一位一线理财经理直言,系统每天17:30会自动推送流失TOP10客户明细,转出金额、对手银行等信息都十分详细。他举例说,有次看到某客户转出500万元存款去其他银行,备注栏明确写着“对方银行承诺买理财送新款手机”。
为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2024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倡议文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禁止通过手工补息的方式高息揽储。在规范措施出台后,银行内的考核机制确实出现了一些变化,林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有明确规定,禁止突破利率自律机制,且赠送的礼品价值不得超过50元,在考核方面,也已取消“日均存款时点数”的排名,改为“年日均+客户黏性”的双维度考核。不过,他也坦言,这并未真正缓解基层的压力,考核重心只是转移到了管理资产规模上。
一位在柜面工作许久的员工回忆日常工作时提到,“2021年的时候,每人每月需要有300万元新增存款,虽说有压力,但大家咬咬牙、拼一把,好歹还能完成。可现在直接涨到了1500万元,有人有资源,就自己想办法拉存款;有的实在没辙,就只能去买存款;更多的人就只能在工作中互相卷,抢客户是常有的事”。
总行或分行会将存款、理财、信用卡等指标层层下压至基层网点,这使得员工不得不通过自购、亲友帮忙、互换客户资源等方式完成任务。比如,为了完成养老金账户开户指标,基层员工被迫组织地推式营销,由此制造出大量“僵尸账户”,很多客户在领取福利后便立即销户,造成了系统性的数据失真。
价值耗散下的困局
银行业的“内卷”并非简单的竞争激烈,而是在增长压力、考核刚性、创新乏力与监管滞后多重因素交织下,形成的系统性价值耗散机制。
在银行内部,组织内耗问题愈发被关注。基层员工不得不填报大量无法预测的报表,像月末存款预测、客户拜访计划等,内容多是应付式填报或对历史数据进行微调,占用了大量工作时间。同时,高频召开的“冲刺动员会”内容重复且决策滞后,渐渐沦为表决心的展示场。
考核维度的碎片化以及资源错配也进一步加剧了运营负担。“行内考核指标频繁调整,比如上月主推普惠贷款户数,本月就转向中型企业授信,这让客户经理疲于应对,难以深耕客户关系”,有从业人士说道。
因“内卷”而引发的非正规操作,不仅扰乱了银行内部的运营秩序,也埋下了隐患。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此类违规操作频繁“亮剑”。浙江温州龙湾农商行因对关联方存款业务管理不到位、向非营销部门下达存款考核指标以及贷款“三查”不到位等多项案由,被罚款265万元。浙商银行温州分行因绩效考评指标设置不合规等主要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135万元。
搜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行政处罚记录可以看到,因“将存款考核指标下达至个人”“以赠送实物方式吸收存款”“违规设立时点性存款考核指标”等缘由被罚的案例多次出现,在受罚机构中,多为地方中小银行,由此可见,在竞争压力之下,地方金融机构更易采取激进的营销策略。
激进营销之外,银行在创新与转型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有客户经理向北京商报记者吐槽,“今年总行推出了一款专属理财产品,目标群体是科技企业工程师等技术人才,但这一任务下发到地处三四线的基层网点就很难完成,普通的客户经理无法接触到优质资源,支行也接不住总行提出的个性化需求”。其他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如“理财夜市”“供应链金融线上化”等,也因系统稳定性差、审批流程冗长、客户体验不佳等问题,落地困难重重。
从拼指标转向做服务
“客户取1万元,要先背诵七步服务口诀,再表演双手接递,最后还要强行推荐信用卡。”这些在一个个基层网点上演的场景,道出了银行服务本质的异化。
尽管监管与行业协会多次明确“反内卷”,但银行数量众多、考核压力未减的竞争格局尚未根本改变,若缺乏配套机制,“反内卷”号召易流于形式,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一家上市银行相关负责人称,从总行层面而言,由于“反内卷”政策相关制度的拟定、审批等流程较为复杂,短期内难以迅速出台新规,制度层面还存在一定滞后性。若能减少无效内耗,引导银行发挥各自地域、资源或业务特色优势,推动差异化、良性创新,将更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从政策层面看,此前监管已在多个方面释放信号,比如禁止“手工补息”、加强同业利率自律管理等,叫停无序竞争、低质价格拼杀。
对银行而言,要实现从“内耗式拼杀”向“良性创新”的转变,亟须从考核机制重构、客户本位回归、创新赋权、监管协同四大维度系统性改革,推动银行业从“规模驱动”迈向“价值驱动”。
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银行员工应该回归业务本身,这才是金融服务的初心,也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基层与市场的核心期待包括:重构考核机制,取消短期无效指标,弱化排名与负激励,实施岗位差异化考核;赋予基层支行更多灵活调整权,让创新贴合市场;关爱员工,减少无效工作与身心损耗。
一线受访者还期待银行业摆脱内耗、良性创新,建议监管层面提高长期指标考核权重,遏制“时点冲量”;将相关服务与利益输送纳入监管,出台指导目录或负面清单;精简非核心监管报送事项,减轻负担。
薛洪言建议,监管需重构考核评价“指挥棒”,推动银行建立“三维度考核体系”,在规模指标中增设“客户结构优化率”,在利润指标中纳入“风险调整后收益”,在合规指标中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评分”,并通过“窗口指导+非现场监测”强化对利率定价的动态约束,对突破成本底线的机构采取“名单制”定向管理,避免局部失序蔓延为系统性风险。
然而,“反内卷”呼声与现实经营压力的对撞,也让银行不得不思考一个关键问题:能否理性看待业绩放缓,或承受一定时期内的增速“负增长”?
从42家A股上市银行2024年的成绩单来看,受贷款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银行净息差收窄势头持续,降幅在1—51个基点不等。42家银行中有10家2024年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占比超20%,归母净利润方面,则有4家银行出现负增长。部分银行更一度承受着过往“高举高打”经营策略的阵痛。
当银行不再盲目追求高风险高收益业务,理性展业也已在路上。从业务转型与结构调整的视角看,有银行主动压缩高风险资产规模,减少信用卡、消费贷、经营贷等业务占比,同时提升住房按揭、持证抵押等基石类业务比重。这也正是在“反内卷”思路下,摆脱对规模与速度的盲目追求,坦然面对短期波动、聚焦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对银行业而言,要进一步加强自律,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应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回归本源,扬长避短,真正迈上“小而美”“小而精”发展之路。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建议不断完善差异化监管措施,鼓励银行更加专注于小微企业、“三农”主体服务。还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防止大型银行非市场化过度竞争给中小银行带来的过度冲击。
未来可期,但路在脚下。唯有真正重构考核逻辑、尊重员工价值、鼓励真实创新,银行业才能走出“内卷”泥潭,迎来良性竞争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