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外贸基本盘是金融发力的“重头戏”。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帮助受冲击较大的外贸企业,强化融资支持,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这对金融支持稳定外贸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在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背景下,外贸企业更需要全面、及时的金融服务。一方面,银行业要继续加大对外贸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尤其是对外贸依存度高、暂时遇到困难、产品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要做到不抽贷、不断贷,保障其合理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保险业要围绕外贸全场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多方位保险保障,助力外贸企业“轻装上阵”。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提高服务适配性,鼓励开发差异化、个性化产品,更好满足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的金融需求。接下来,银行业保险业护航外贸发展系列政策措施也呼之欲出,全力帮扶外贸企业稳定经营、拓展市场。
首先,强化金融纾困。推动银行加快落实各项稳外贸政策,确保应贷尽贷、应续尽续。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经营暂时困难的经营主体,“一企一策”提供精准服务。其次,加力稳定出口。优化出口信用保险监管政策,提高承保能力,提供优惠费率,实施快赔预赔,稳定企业接单和出口信心。督促机构做好跨境电商、海外仓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发展专属保险,引导银行推出综合性、一站式服务,支持外贸新业态发展。再次,助力扩大内销。强化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的融资保障,推出专属产品,推动内贸险扩面提额。多措并举支持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为外贸企业拓销路打开空间,助力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双向波动成为常态,企业在日常的进出口贸易、外币债务、对外投资、工程项目等方面均面临一定的汇率风险,企业对汇率避险产品服务的需求也更显迫切。目前,我国已具备远期、掉期、期权等国际成熟外汇衍生品体系,超过120家大中小型、中外资等各类银行,都可以开办外汇衍生品业务,市场服务覆盖全国各地,交易货币涵盖企业跨境结算的主要币种。金融机构要增强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服务,加强对外贸企业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宣传,帮助企业纠正汇率投机心态;同时要丰富金融产品,尽可能为外贸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汇率避险服务。
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也是“走出去”企业的核心诉求之一。试点通过再贴现窗口支持人民币跨境贸易再融资,有助于缓解外贸企业融资难题、盘活内外贸资产。这项举措已于2024年12月在上海正式启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引导商业银行提升对外贸企业的支持力度。今年下半年,中国人民银行还将加快拓展贸易项下人民币使用,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优化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和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管理政策。此外,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推动形成稳定的、期限齐全的流动性供给渠道。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当前,外贸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已经超越单一融资,需要金融机构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市场和产业特性“量体裁衣”。金融系统要抓紧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确保每项举措都能转化为企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红利,更好服务企业跨境展业兴业,为企业全球化发展注入更多的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