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元秒杀的网红奶茶、9.9元包邮的纯棉卫衣,到不足5万元的智能电动车……一段时间以来,消费端与制造端的“价格混战”持续升级,“内卷式”竞争一度愈演愈烈。
这股“内卷”浪潮已从电商、光伏、汽车蔓延至电子、饮食、钢铁、水泥等多个行业。部分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以牺牲利润为代价,逐渐陷入“越竞争、越难熬”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一局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主动作为,综合施策,推动“内卷式”竞争治理走向深入。这不仅是为破解当下困局、维护市场健康秩序,更旨在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反“内卷”关键在于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这对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至关重要,市场规模越大、范围越广,各类要素资源流动才可能越高效。
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
从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反“内卷”政策信号持续强化。2025年上半年,从中央到部委层面密集出手,针对重点产业的“内卷式”竞争打出精准“组合拳”。
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反“内卷”措施紧扣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线,突出约束与引导并重。
在约束方面,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各地不得违规实施财政、税费、土地、价格、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招商优惠政策。
在引导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兼并重组,加快淘汰炼油、钢铁等行业的落后低效产能;另一方面引导新能源、汽车、光伏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与上一轮的供给侧改革不同,当前涉及“内卷”行业不乏一些新兴产业。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支持零碳园区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等。
工信部则聚焦汽车、光伏、钢铁等重点行业,敦促上述产业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其中,引导近20家重点车企落实60天账期承诺,并开通问题反馈窗口,成为规范行业秩序的典型举措。
市场监管总局的反“内卷”行动覆盖范围更广。针对直播电商、外卖平台、食品、药品、汽车、光伏、电池、充电桩、快递、互联网金融等行业中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市场监管总局开展了针对性约谈、专项整顿及典型案例通报。5月推出的十项整治措施,重点从质量端口严查制假售假行为,并推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落地,为全行业公平竞争筑牢制度防线。
构建价格治理新框架
在当前的反“内卷”治理中,价格机制改革与价格监管正成为破解“内卷式”恶性竞争的核心抓手。
今年6月,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通过,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明确要求“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扰乱市场竞争秩序”,为恶性竞争划出法律红线。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就修订价格法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将整治“内卷式”竞争与价格治理深度绑定。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蒋毅表示,修正草案中进一步明确了低价倾销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认定标准,将重点治理为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低于成本价倾销的行为,并将服务纳入低价倾销规制范围。
业界专家认为,修订后价格法将与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协同发力,构筑起一个更全面的市场监管体系,为反“内卷”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有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加速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数科律师事务所北京办公室管理合伙人乔木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价格法修订不是扼杀竞争,而是将竞争从“价格绞杀”升维至“价值创造”。而想要终结“内卷式”竞争,需超越法律,多元协同治理。如行业自律、地方政府转型、企业加大创新驱动多方协同发力。
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
从实践来看,前期多部门的“组合拳”,已对治理“内卷式”竞争起到了阶段性成效:钢铁、有色、建筑材料等行业的产能治理与结构优化初见起色,带动上游产业链,特别是多晶硅价格逐步回升;汽车、电商、外卖平台的产品定价渐趋理性,无序促销现象明显降温。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再次强调要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座谈会也对反“内卷”提出了更多明确、细致安排。
黄汉权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综合治理“内卷式”竞争,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仅要调控“内卷式”竞争严重行业的供求关系,还要规范企业行为,更需要从政绩考核、财税体制等方面改革破解卡点、堵点,从本质上解决地方保护、市场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