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金融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8月5日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坚持分类施策、有扶有控,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防止“内卷式”竞争。
《意见》要求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涉及面广,各领域金融需求差异较大,金融服务供给情况也不同。《意见》对照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构建全覆盖、差异化、专业性的金融服务体系。受访专家认为,《意见》通过资金供给多元化、风险管理精细化、服务场景生态化、政策引导精准化,实现“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加快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为新型工业化
提供多元融资支持
在宏观层面,《意见》重在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为新型工业化提供贷款、债券、股权等融资支持。根据总体目标,《意见》要求到2027年,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制造业企业发行债券的户数和规模持续增长,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
《意见》提出,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和产品攻关提供中长期融资。《意见》同时要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及贴息政策,用好用足碳减排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和中小企业发展。
“先进制造业企业的资金需求普遍表现为贷款需求量大、用款周期长等特点。”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记者指出,今年5月,央行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总额度增加至8000亿元,未来有必要进一步优化该工具的使用方向,引导金融机构用好用足现有工具。
对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意见》明确适用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在直接融资方面,《意见》明确将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支持金融机构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探索开展多样化的融资服务模式,盘活科技研发资源和成果。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优化硬科技属性评价体系,加强上市预期引导和政策激励,推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有扶有控优化授信政策
针对新型工业化重点金融服务环节,《意见》提出针对性支持举措。
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意见》明确将优化传统制造业金融服务,引导银行按照有扶有控原则优化授信政策,加大对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及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融资支持力度。支持上市公司通过整体上市、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式进行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简单而言,有扶有控意味着差别化的授信政策。”董希淼表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应更加精准发力于工业领域的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智能化升级和产业链韧性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为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对接,《意见》明确将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服务。
为提升产业转移金融服务灵活性,《意见》要求健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有关授信管理机制和金融产品服务,加强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银行的信息共享和服务衔接。
为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性,《意见》明确推进贸易结算、资金管理、投融资等一系列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举措。在便利外资企业开展境内股权投资上,《意见》提出有序扩大外资企业再投资免登记试点范围,完善资本项目收入使用负面清单。
建立重大产业融资项目“一对一”辅导机制
着眼于加强金融服务能力和长效机制建设,《意见》要求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制造业的内部机制安排,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针对细分行业和企业成长阶段特点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意见》还提出建立完善跨部门协同推进、政策激励约束、地方政策配套、风险协同防控等机制。
在地方政策配套方面,《意见》提出建立本地区重大产业融资项目“一对一”辅导机制,积极协调解决项目融资中存在的要件不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鼓励各地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通过多种方式为符合条件的制造业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意见》将防止“内卷式”竞争作为风险协同防控机制的重点内容,要求建立产业和金融风险联合研判和预警机制。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和资金用途监控,防范套取和挪用风险,助力防止“内卷式”竞争。
在董希淼看来,金融机构之间首先要避免“内卷式”竞争,做好金融服务的同时坚持自身商业持续性。在支持新型工业化过程中,金融机构要防止企业利用资金加剧行业“内卷”。“应积极发展产业并购基金,支持龙头企业收购、整合产业链,实现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