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证监会等7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聚焦新型工业化重大战略任务需要,提出18条针对性支持举措。
《意见》提出,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产品更加丰富,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制造业企业发行债券的户数和规模持续增长,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
具体来看,在支持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意见》提出,强化重点企业金融服务,支持产业链自主可控。引导金融机构运用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多样化工具,为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重要配套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针对受外部影响较大的企业平稳经营提供金融解决方案,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产业链自主可控建设。完善并购贷款政策,支持链主企业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开展“补链”“延链”型投资,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矿企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加快重要矿产增储上产,提高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完善期货产品体系,推动大宗商品保供稳价。
为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依托大数据和特定场景,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服务。健全存货(仓单)融资监管仓业务和技术标准,支持高水平建设智能监管仓平台,拓展线上存货(仓单)融资模式。
《意见》还提出,优化制造业外贸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中小企业出海服务专项行动。加强对外汇套保业务的宣传推广和政策支持,提升走出去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有序扩大外资企业再投资免登记试点范围,便利外资企业开展境内股权投资。
市场人士表示,总的来看,《意见》的出台有利于深化产融合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
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意见》特别提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完善期货产品体系,推动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加强对外汇套保业务的宣传推广和政策支持,提升走出去企业汇率风险管理能力”,这为期货市场赋能产业链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州期货研究所所长金国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意见》明确将期货纳入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体系,将其定位为产业链稳定基础设施,对后续期货市场服务新型工业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期货行业可以根据产业需求开发产品,助力产业企业解决价格波动、供应链中断等问题,同时配合其他金融工具,增强产业企业融资信心。
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产品体系不断完善,未来在服务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仍有创新空间。金国强告诉记者,展望未来,电力、碳排放权等绿色低碳期货,钴、钨、锗、稀土等关键矿产与新材料期货等均有望上市。
“在配套举措上,接下来期货市场可进一步创新定价和交割机制,推出特定品种的月均价、指数价合约,在实物交割、现金交割和跨境交割等方面进行创新。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大宗商品仓单登记平台,实现‘物流—仓单—资金’的数据闭环,提升产业链信用传导效率。”金国强说。
广州金控期货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程小勇也表示,未来商品期货工具将进一步完善,帮助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应对风险、降低成本。他建议,打通场内和场外结算体系的障碍,使产业企业能够更高效地对冲价格风险。
面对全球环境的不确定性,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是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程小勇认为,在支持产业链自主可控方面,期货市场可以为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重要配套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重点是提供价格风险管理服务。一方面,期货市场可以助力我国相关产业争夺国际定价话语权;另一方面,期货工具可以引导企业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开展“补链”“延链”型投资。
金国强提出,通过期货价格发现机制形成大宗商品“中国价格”,可以帮助国内产业减少对国际定价体系的依赖,增强中下游企业议价能力。同时,建立重点产业“期货稳价订单”机制,引导产业链企业通过基差贸易、含权贸易等方式有效锁定成本,可以大幅提升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此外,积极推动战略性商品采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并紧密配合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政策,将助力构建自主可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