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行业的严密监管网络下,任何一家银行的风吹草动都备受关注。
近期,广发银行可谓风波不断,一月内连曝数起违规事件,密集袭来的罚单,不仅让其背后隐藏的风险逐渐浮出水面,更是将广发银行多家分支机构及相关责任人推上了风口浪尖。
七月罚单密集来袭
多地支行及责任人受严惩
7月2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无锡监管分局发布罚单,剑指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多家分支机构及相关责任人,违规问题涉及多个业务领域。
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无锡永乐路支行因托管业务管理不到位,被罚款45万元。该支行行长何依倩被警告并处罚款6万元。
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分行存在多项违规问题,包括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固定资产贷款管理不到位、流动资金贷款“三查”不到位、票据业务管理不到位、个人贷款“三查”不到位,因此被罚款210万元。该分行副行长卞希力因固定资产贷款管理不到位、流动资金贷款“三查”不到位,被警告并处罚款7万元;营业部总经理冯志萍因票据业务管理不到位,被警告并处罚款5.5万元;零售金融部新个贷中心营销副总监(主持工作)张成羽因个人贷款“三查”不到位,被警告并处罚款5.5万元。
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阴支行因贷款管控不到位,被罚款45万元。该支行零售信贷经理许柯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3年;支行行长许志群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贷款管控不到位,被警告并处罚款6.5万元。
时任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城北支行行长助理居宏磊,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票据业务管理不到位,被警告。

图片来源: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无锡监管分局
此前,广发银行出现多次违规被罚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7月22日:广发银行太原分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被罚款30万元;太原千峰南路支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贷前调查不尽职被罚款60万元。
2024年,广发银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等问题被处罚。
2024年10月,广发银行深圳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到位、授信管理不审慎、内部控制管理不严被罚款300万元。
2024年9月,广发银行北京分行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被罚款50万元,时任支行行长马力被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
从这些罚单可以看出,广发银行在内部管理和业务操作上存在诸多漏洞,多个业务环节都出现了违规情况,这不仅反映出其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的薄弱,也可能给银行的资产安全和声誉带来负面影响。
二级资本债券项目引争议
涉嫌引导价格被调查
7月21日,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文称,在对广发银行2025~2026年度二级资本债券项目6家中标主承销商进行自律调查时,发现发行人广发银行涉嫌存在引导价格等情形,协会正进一步查实。协会还强调,下一步将加强对发行人相关行为的规范,对存在此类行为的发行人坚决予以惩处和打击。
这一事件的源头要追溯到更早之前。6月16日,广发银行发布公告,拟通过采购选定最高不超过6家中选供应商,为其2025~2026年二级资本债券提供承销服务。7月10日,广发银行在其供应商服务平台公布中标结果,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国银河证券、广发证券、国泰海通以及兴业银行等六家机构成功中选。

图片来源:天眼查
此次中标结果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原因是中标费率低得惊人。其中,中国银河证券和兴业银行的中选预估服务费(含税)仅700元,而该招标项目规模达350亿元,这意味着它们的中标费率低至0.000002%。即便是中标价最高的中信建投,按照其35000元的预估服务费计算,中标费率也仅有0.0001%,远低于市场平均费率水平。
有市场人士表示,这样的低价承销,项目做下来连成本都不能覆盖,债券承销几乎成了公益项目。值得注意的是,在广发银行发布采购公告的当日,交易商协会就发布了《关于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承销规范的通知》,明确回应了市场成员反映的低价承销费等问题,并特别强调承销机构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承销费率报价参与债券项目竞标。
由于承销金额过低,7月11日,交易商协会宣布对上述6家主承销商启动自律调查,并表示若相关方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违反自律规则的情况,将依据有关规定予以自律处理。
此次广发银行涉嫌引导价格的行为,不仅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也扰乱了债券承销市场的正常秩序。如果调查属实,其面临的不仅是监管部门的处罚,还可能损害自身在市场中的信誉,影响未来的融资和业务开展。
违规并非首次
债券承销市场恶性竞争凸显
其实,这并不是广发银行首次出现类似的低价承销情况。2021年,广发银行拟发行600亿元金融债,申万宏源的中选费率仅为0.0001%;2022年,广发银行公布260亿元金融债的6家中选主承销商时,中银证券的中选费率为0.000046%。
这些低价背后,反映出债券承销市场存在的恶性竞争。有市场人士分析,头部机构往往把战略客户的承销业务视为业务入口,目的是获取后续的资金托管、交易做市等衍生业务。此外,部分机构可能通过财务顾问协议等“抽屉协议”进行费用补偿,或借助债券代持获取超额收益。
债券承销市场的这种恶性竞争,表面上是价格战,实则是“规模即话语权”生存法则的体现。承销机构明知可能亏损,却仍争相参与,根源在于市场份额的巨大吸引力。Wind数据显示,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前六家头部券商垄断了超55%的市场份额。对于非头部机构而言,失去规模就可能丧失业务准入门槛,所以即便亏本也要争夺项目“刷存在感”。
然而,当招标仅以价格为唯一标准时,承销商在发行定价、投资者组织、风险揭示等环节的专业能力就变得无足轻重。这会导致高质量服务者被挤出市场,形成扭曲的逆向淘汰,长期来看,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监管亮剑出击
多维度整治市场乱象
面对债券承销市场的恶性竞争顽疾,监管部门开始多维度重拳出击。7月24日,广东率先发布《银行业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直指债券承销乱象,要求银行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债券承销业务”“不通过高额返佣返利等抢占市场”。该公约还从考核机制源头入手,要求银行“杜绝不合理的业务增速指标”。
更具突破性的是,本次交易商协会在调查6家承销商后,罕见地将发行人广发银行纳入自律调查范围,明确表示将对“引导报价”行为“坚决惩处和打击”。这打破了过往只处罚承销商的惯例,形成了“发行-承销”双端追责的新监管逻辑。
监管的加强对于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广发银行而言,若在此次调查中被认定存在违规行为,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无疑会使其经营雪上加霜。
目前,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调查事项对广发银行本次招标结果的影响尚未可知,但广发银行近年来的业绩难题已经较为明显。
广发银行在2020年创出805亿元的营收纪录后便连续下滑,除了2022年微增0.33%,其余三个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2024年的营收较四年前已经缩水近14%。2024年,广发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92.37亿元,同比下滑0.63%;实现净利润132.59亿元,同比下滑5.25%。自2021年以来,广发银行的业绩表现就不太稳定,营业收入、净利润下滑交替出现,而营收、净利润双双同步下滑,在近17年来还是首次。
业绩下滑的背后,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受到银行净息差普遍下行的影响,利息净收入的下滑是造成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2022年和2023年,广发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87%和1.65%,而这两年上市股份行的均值为1.99%和1.76%,2024年,该行净息差仍在下行,跌至1.53%。
此外,广发银行一直高度依赖信用卡业务,而近年来信用卡业务的收缩也对营收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自2021年起,广发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增速不断放缓。2021年至2023年,信用卡各年累计发卡量分别达到1.01亿张、1.09亿张、1.18亿张,同比增长分别为13.48%、7.92%、8.26%。截至2024年底,该行累计发卡总量为1.23亿张,与2023年相比,一年间仅增长500万张,增速降至4.24%。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拥有上亿用户的广发信用卡,陷入扣费争议之中,扣费数额少则几十元、几百元,多则上万元。广发信用卡App还款界面显示“还款成功后实时恢复额度,最晚次日到账,具体请以实际到账时间为准”,而其章程规定“持卡人的还款入账日,以款项到达广发卡账户日为准”,这就导致部分用户虽在最后还款日还款,但款项未能当天到账,从而被扣利息。
广发银行曾过度依赖信用卡业务,2023年个人银行及信用卡业务收入占比高达53.78%,业务结构单一,导致其在信用卡市场环境变化时,抗风险能力较弱。
不过,虽然业绩承压,但广发银行近几年的资产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2024年,广发银行大力出清不良资产,全年共进行11次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涉及原始不良资产总额327亿元。2023年末,广发银行不良率为1.58%,不良贷款金额为326.1亿元,实现不良双降;2024年,不良率进一步下降,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至1.53%。
广发银行作为全国仅有的两家未上市股份制银行之一,其IPO之路漫长坎坷,股权架构问题、错过上市黄金期等,使其上市进展缓慢,而信用卡业务的种种问题也对其上市造成了一定影响。
尽管资产质量有所改善,但业绩的持续下滑尤其是“双降”的出现,反映出广发银行在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再加上近期接连曝出的违规事件,其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经营状况、规范业务操作,广发银行可能会陷入更深的困境。(《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
免责声明:文章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