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的国债要缴税了?这是怎么回事?近日出台的“恢复征收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的增值税”的新规,让不少人心里一咯噔。
该政策来自财政部、税务总局2025年8月1日发布的公告。该公告称,自2025年8月8日起,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需恢复征收增值税,而此前已发行的同类债券利息仍免征增值税至到期。
债券,尤其是国债,一直以来都是风险偏好较低人群青睐的投资工具,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以及那些倾向于保守型家庭财富配置的人们,更是将其视为首选。如今这个债券利息要恢复征税了,不少投资者对未来的投资收益可能缩水感到忧心忡忡。
直接影响有限
这次政策调整采取了“新老划断”的方式,这意味着在8月8日之前购买的国债,无论是已经发行但尚未到期的品种,其利息收入将继续享受免税待遇,直到债券自然到期为止。
换句话说,如果你手中持有的是过去买入的国债,完全无需担忧新规带来的冲击,你获得的利息收入将一如既往地全额入账,一分不少。
另外,在这项政策出台后不久,一则关于自然人购买国债取得利息收入的免税政策也随之公布:自然人购买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所得利息收入,属于“销售服务”的范畴;依据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的政策,若每月收入不超过10万元(或季度不超过30万元),则免征增值税。
注意了!这个10万元门槛并非指每月购买的国债金额超过10万元就要征税,而是指每月实际获得的利息收入超过10万元时才需缴税。考虑到当前国债的年化收益率普遍在2%以下,要实现每月10万元利息收入,投资者需持有近5000万元的本金。显然,对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而言,很难拿出这么多资金去购买国债,所以实质上,绝大多数人并不会被征税,这项政策对普通人的直接影响并不大。
有没有间接影响?
此次对债券利息恢复征税的主要目的,并非针对大众投资者,而是意在调整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规模。
当前,债券市场正经历一轮追逐热潮,大量资金涌入国债等安全资产,这可能导致债券价格被过度推高。国债价格上涨的直接后果是市场利率下降,而债券牛市会使资金在银行内空转,也就是贷不出去或者只在金融机构间流动,没真正流到需要钱的地方去。现在对债券利息收税,相当于减少了债券的收益。这对银行来说,持有债券的收益变少了,就会更有动力把钱放贷出去,想办法提高整体收益。
一直关注相关我们的读者也许会反向意识到,政策对债券热情的抑制可能带来其他反应:当机构投资者因税收成本而减少债券购买时,债券价格很可能出现下滑,那就会影响到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各类理财产品。
例如,银行理财、债券基金等产品,其大量资金投资于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一旦债券价格下跌,这些理财产品的净值就可能出现亏损,导致收益缩水甚至本金受损。这或许才是这项政策对咱们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影响最密切的地方。因为我们很多人是通过买这些理财产品,间接地参与了债券市场,而不是自己直接去买一大把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