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强省”,浙江动作频频。
近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浙江省加快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行动方案(2026—2030年)(征求意见稿)》(下称《行动方案》),并出台《关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构建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全省科技创新投入总额达到9000亿元以上。
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标志着浙江从“制造大省”向“创新强省”的转型迈入关键阶段,也为全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浙江经验”。
研发、资金协调激活创新
《行动方案》明确,到2030年每万家规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2300家,占比超55%。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目标背后,是浙江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精准培育,通过实施新一轮“小升规”行动,重点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规升级”。
与此同时,浙江鼓励行业龙头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将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本地。
《行动方案》提到,浙江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化”,加快规上工业企业“高新化”,引导行业领军企业研发“总部化”。围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探索超前孵化、深度孵化等新模式,健全“孵化—加速—产业化”服务体系。实施新一轮“小升规”行动,重点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上规升级”。到2030年,每年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30家。到2030年,每万家规上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达230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达55%。
“企业研发总部化不仅能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更能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形成总部经济和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杭州西晁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浙江计划,到2027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和活动全覆盖,并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比例超50%的目标,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政府通过首台(套)产品支持政策、工业新产品评价标准优化等措施,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
在业界看来,浙江的“三化工程”打破了传统企业梯度转移的路径依赖,通过研发能力升级实现“价值链跃迁”。这种转型不仅关乎企业生存,更是浙江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抢占制高点的关键。
“随着企业研发费用占比提升,浙江制造将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溢价’。”上述负责人直言。
破解企业“不敢投”难题
《实施意见》要求,到2027年全省科技创新投入总额达9000亿元,其中全社会R&D经费支出超3600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3.4%。
上述负责人表示,政府通过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性科技资金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等“硬核”领域。
记者注意到,浙江提出创新“投贷保”联动模式:银行以知识产权质押发放中长期研发贷款,保险机构开发“中试险”“成果转化险”,政府基金通过“母基金+子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
根据目标,到2027年,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突破3.6万亿元,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的落地更将为早期投资提供退出通道。
浙江还强化科技金融服务,鼓励银行根据企业生命周期设计信贷产品,探索“中试贷”等专属金融工具。同时,完善科技保险体系,开发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及中试环节专属保险产品,为企业创新提供风险保障。
另外,浙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并将研发投入纳入企业要素配置依据。
对相关制造业企业而言,税收优惠可以让企业每年多出数千万元研发资金,更加敢投、愿投创新项目了。
“浙江的资金链重构,本质是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创新风险、提升投资回报率。”上述负责人表示,当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形成合力,企业创新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布局”。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更有机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可以说,浙江通过政策协同与区域联动,构建起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生态体系,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
事实上,创新一直是长三角的关键发展动力。近日,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协同立法通过《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为浙江创新生态注入新动能。
在行业人士看来,通过统一创新资源分配、成果转化等制度,浙江可更高效地利用长三角科研平台、人才库等资源。例如,政府投入重点支持人才引育及科研平台建设,同时通过研发投入考评机制,将研发费用高低作为企业用地、用电等要素配置的重要依据。业界认为,这种“政策叠加”效应,使浙江创新生态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
“当企业研发能力、资金链效率、区域协同机制形成共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便成为必然。”上述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