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金融业四十年飞速前进,每一次跨越式发展的背后,都伴随着监管制度的蝶变。在我国金融发展进程中,监管起着核心和关键的作用。而监管的核心在于人的专业实践。构建既懂市场规律、又能守住风险底线的监管体系,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攻坚的核心命题。对此,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探讨。
第一,持续优化监管队伍。一是选拔方面,选拔好监管人员是关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招”,需以专业化准入、市场化引才和科学化容错为核心,锻造一支懂市场、善监管、敢担当的过硬队伍。如中国证监会2024年修订的《监管人员任职资格办法》明确,发行、并购等关键岗位须具备“3年一线实操+1年合规负责人”资历,同步配套行业经验交叉核验与极端场景压力测试,筑牢专业能力门槛。地方层面,试点“监管特聘岗”,定向招聘首席金融科技检查官等高端人才,薪酬对标头部券商MD级,实行“三年一考核、不合格即退出”的动态管理,打破人才流动壁垒。
为激励担当,同步构建对监管人员的容错机制:明确自然灾害等非主观过失可免责,设立监管风险准备金补偿履职疏漏,杜绝“一错就罚”的简单化管理。此外,通过轮岗实训、国际交流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依托监管人才大数据平台与区块链存证系统,实现履职全流程可追溯、可校验,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培养方面,以战代训、以训促战。一方面,实训基地:如央行上海总部联合浦东发展银行设立“监管飞行中队”,每月抽调支行行长、风控总监与监管员混编,对高风险机构进行“飞行检查”,检查报告同时报送总行与监管局,实现监管与市场“双向嵌入”。
另一方面,技术沙盘: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开发“数字孪生银行”系统,完整模拟信贷、理财、票据、同业和外汇等全业务流程,监管员可在虚拟环境内“制造”挤兑、爆仓、网络攻击等极端场景,2024年已开展12轮红蓝对抗演练,发现并堵塞制度漏洞147项。
三是退出方面,建立“退出清单”。对因重大误判导致机构停摆、区域金融生态恶化的监管人员,建立全国联网“灰名单”,5年内禁止进入金融管理部门及国有机构任职。2023—2025年已有多名处级干部被列入名单,形成有效震慑。
第二,监管方法论升级:从“规则洼地”到“风险画像”。一是穿透式监管的实务落地。传统“分业分段”监管在面对金融控股公司时极易出现盲区。原银保监会2024年上线“金控全景视图”系统,把股权、资金、交易、数据、人员五大维度嵌入同一图谱,监管员可一键穿透至底层资产。如对某集团的整改中,系统累计抓取关联交易线索1.3万条,最终精准识别出39亿元虚假注资,整改效率提升70%。
二是充分借鉴浙江“红黄绿”的动态边界机制。绿色:新产品上线前6个月可享“观察期”,仅监测不处罚;黄色:出现苗头性风险,启动“监管沙盒+行业自律”双轨辅导;红色:触及系统性底线,立即叫停。2024年,浙江辖内元宇宙金融、数字藏品等新业态共38个项目纳入清单,最终3个进入红色区间,市场出清平稳。
三是“首违不罚”与“尽职免责”。对因创新导致的非主观轻微违规,只要机构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并提交风险缓释报告,可免于处罚;对积极服务小微、三农且风控指标短期波动的银行,监管可出具“免责函”。2024年江苏某农商行因生猪价格暴跌导致不良率突破5%,但因其“活体抵押+保险+期货”模式被认定为实质性风险缓释、监管未作处罚,反而将其经验向全省推广。
第三,建立企业申诉与监管回溯机制。一是“监管措施影响评估”(RIA)制度。借鉴OECD做法,任何监管新规出台前,必须同步发布影响评估报告,测算对信贷增速、融资成本、就业等宏观指标的潜在冲击;若负面影响超过阈值,须举行跨部门听证会。二是“监管回溯池”。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每季度抽取10%的新规进行回溯评价,重点考察是否出现“过度执行”“层层加码”。三是在开放讨论中激活金融创新动能。
第四,监管与发展的再平衡。一是数字人民币的“可控匿名”设计。在跨境支付场景中,央行通过“小额匿名、大额可追溯”的梯度设计,既保护了个人隐私,又满足了FAT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反洗钱要求。2025年上半年,数字人民币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区域贸易结算占比突破12%,泰国、阿联酋等国央行主动对接。实践表明,技术赋能可在不牺牲效率的前提下,实现风险可控。
二是绿色金融的“监管—市场”螺旋上升。2017—2024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从8万亿元增至34万亿元,年均增速23%,而同期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不良率仅为0.4%,远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监管通过贴息、定向降准、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手段,把外部性内生化,引导市场自发扩张。绿色债券信息披露标准被欧盟采纳后,中资机构在离岸市场发债成本平均下降15个基点,实现了“规则输出—融资成本下降—业务扩张”的正循环。
金融监管不是静态的条文,而是与市场共生、与人类智慧共长的生命体。它的终极目标,是在创新与风险之间找到动态平衡,让金融真正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我国监管改革的下一步:首先是持续锻造业务及专业水平过硬的监管队伍;其次是从“规则驱动”转向“风险画像”,用实时数据替代静态指标,用动态阈值替代刚性红线;最后是从“单点管控”转向“生态治理”,把监管、行业、市场和社会纳入同一套反馈系统,实现激励相容。
当监管者真正与企业同舟共济、与技术同步迭代、与市场同频共振,中国金融业必将跨越周期、穿越风浪,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
(作者系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专家、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离岸金融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