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艾滋病疫苗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团队完成我国首个复制型天坛痘苗载体艾滋病疫苗早期阶段临床试验。该研究创新性采用曾用于消灭天花的“天坛株”痘苗病毒为载体,试验验证了该方案的安全性,且能激发有效免疫反应。
据联合国2023年的报告数据估计,全球有近40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HIV),每年因艾滋病毒感染导致近100万人死亡。但艾滋病疫苗的研发挑战重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尚无有效的艾滋病疫苗问世,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也成为“世纪难题”。
中国疾控艾防中心上个月公开信息称,一款DNA-天坛痘苗复合型艾滋病疫苗已经在北京和杭州完成了IIa期临床试验,计划在未来1-2年内开展多种心IIb/III期临床试验以验证疫苗的保护效果。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这一新型艾滋病疫苗研制前,研究团队先对“天坛株”进行了减毒改造,所有临床试验都使用了减毒“天坛株”进行研究。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卢洪洲教授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种新型艾滋病疫苗是在“天坛株”天花疫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使用的病毒载体为新型天花“活病毒”。“天坛株”天花疫苗在上世纪成功地消灭了天花,并且有着接种人数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安全纪录。
据介绍,我国采用的这种复制型痘苗载体技术路线与包括欧美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非复制型疫苗载体技术路线不同。复制型载体疫苗接种后,将在体内繁殖一段时间,这既能持续刺激免疫系统,还能使免疫系统熟悉的天然病毒攻击,从而诱导出更强和更持久的免疫反应。这种新的免疫策略有利于与艾滋病病毒这种潜伏期长达8至10年的慢性病毒感染“打持久战”。
在国际上,也有其他团队正在开发基于mRNA等新型技术路线的艾滋病疫苗。根据去年5月发表的一项研究,在基于mRNA技术的自组装纳米颗粒艾滋病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反应的I期临床试验中,研究团队在受试者中观察到了强大的T细胞反应,为新型艾滋病疫苗的研发提供重要基础。
除了mRNA生物技术平台之外,还有另一种HIV疫苗研究的重要方法,即使用巨细胞病毒(CMV)作为载体的艾滋病疫苗。 去年10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了第一项人体I期研究,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如何确保该技术对人类是安全的仍然有待验证。
2030年前在全球范围内终结艾滋病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治疗艾滋病的终极目标是停止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这也将减少每年大约12亿美元的抗艾药物需求。
在去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上,国际艾滋病疫苗倡议协会(IAVI)呼吁:“世界需要艾滋病毒疫苗,只有疫苗才能消灭艾滋病。”
有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艾滋病疫苗研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主要挑战包括缺乏对艾滋病毒的天然免疫力、艾滋病毒的变异,以及缺乏能够可靠预测疫苗对人体有效性的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