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8月5日讯 港股市场上近期一个现象特别吸睛——易方达基金频频出手,集中买入多只券商H股,银河证券、中州证券、中金公司等名字轮番出现在港交所的权益披露中。尤其是银河证券,一个月就被买入2529.05万股,中州证券更是在7月被买入4次,累计增持1466.70万股。
财联社记者发现,这些券商H股的持股比例被整齐地推高至5%-9%之间,如银河证券持股比例达到7.02%,广发证券则为5.12%,国联民生、东方证券和中州证券都均过9%,分别是9.39%、9.39%、9%。表面上看,这像是一场公募资金的“扫货行动”,甚至有猜想认为这是易方达在押注港股券商。

“这其实不是主动买入,而是ETF规模暴增后的被动配置。”有行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给出分析。随着易方达香港证券ETF(代码:513090)在7月单月规模的超百亿元飙升,使得持股比例被动突破5%,因而触发了港交所的自动披露机制。而ETF申购过程中的补券操作要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这也是公告频发的原因。
“当然这只是针对H股部分的披露,并未达到总股本5%的举牌线。”该人士分析。
这背后不仅是ETF申购和披露机制的联合作用,也折射出港股券商的投资价值正在被资金重新定价。低估值、业绩高增和创新业务的催化叠加,吸引大量资金涌入。
香港证券ETF(代码513090)成立于2020年3月13日,是唯一追踪中证香港证券投资主题指数的ETF基金,成分股为在香港上市的15家内地证券公司,前十大权重股包括中信证券、香港交易所、中金公司、中国银河、华泰证券、国泰君安国际、广发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国泰海通,合计占比超80%。香港证券ETF最新规模已超过220亿,规模的飙升背后,是投资者对内地券商H股表现的看好。
“扫货”真相:ETF扩容推高持股比例
根据联交所披露权益信息显示,易方达的增持节奏高度一致。7月30日,易方达基金再增持银河证券1163.50万股,占已发行的有投票权股份百分比为7.02%,据披露显示,7月内,该增持动作已进行三次,累计增持达到2529.05万股;近期被增持多次的还有中州证券,月内被增持四次,增加持股为1466.70万股。
此外,易方达在7月也四次增持东方证券,持股比例达到9.39%,累计买入股份数量达到1260.28万份。7月28日,广发证券被易方达基金增持347.10万股,同月25日,中金公司被增持达714.44万股。
据财联社记者统计,除了上述提及的公司外,还有中信建投证券、光大证券、国联民生证券、招商证券、申万宏源证券以及华泰证券共11家券商H股被易方达基金增持。

易方达的集中增持,与其香港证券ETF的爆发式扩容密切相关。Wind数据显示,该ETF在一月前的规模为99.16亿元,至目前已增至226.07亿元,增长126.91亿元。在短短一个月内,ETF连续多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百亿元,成为港股市场上最受关注的ETF之一。
ETF的机制决定了申购资金集中涌入时,管理人必须快速在二级市场买入成分股补券。当持股比例被动超过5%时,港交所按规则自动披露H股部分的持仓变动。有专业人士强调,“这种被动买入完全是申购资金推动的,并非管理人的主动投资判断。”
更重要的是,这类披露只针对H股持仓比例,并未触及总股本5%的举牌线。“ETF是被动跟踪指数的工具属性产品,资金申购多时就自然推动成分股持仓比例上升。”有ETF基金经理也就此分析。Wind数据显示,该ETF持仓高度集中,前十大成分股权重达到87%,涵盖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券商股龙头。在这种集中度下,规模扩张对成分股的影响尤为直观。
有券商交易员分析称,“ETF单月规模翻倍,这种被动增持披露看起来像大举买入,但其实只是ETF机制在规则下的放大效应。”在他看来,这种机制性的现象容易被误读为主动配置,实际反映的却是ETF资金流动性和工具性特征。
低估值与高业绩共振:港股券商成资金焦点
ETF规模的扩容并非无源之水。港股券商板块正在经历估值重估和资金逻辑的共振。首先是估值优势明显。Wind数据显示,国联民生证券A/H溢价达112.26%,光大证券、申万宏源、中原证券等A/H溢价率均超过70%。这种高折价水平为南下资金提供了安全边际,吸引了资金通过ETF集中配置港股券商股。
华泰证券认为,展望下半年,权益市场在“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的基调下有支撑,7月以来交投延续高景气度,港股IPO市场持续回暖,为券商营造良好经营环境。当前板块低估低配,并有多重催化因素,建议把握券商股修复机会。此外,华泰证券还指出,券商H股更具优势。
与此同时,券商业绩亮眼。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1日,已有27家上市券商公布半年度业绩预告数据。总体上看,24家发布业绩预告的上市券商均实现盈利,其中23家预增,1家实现扭亏。
山西证券研报指出,上半年二级市场成交活跃度明显提升,股票市场回暖,同时股权融资发行规模有所提升,并购持续活跃,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均有所受益,业绩预告指出业绩增长主要原因为上半年投资交易、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业务的增长。
创新业务则为港股券商打开新的想象空间。香港虚拟资产牌照政策加速推进,稳定币等新业务不断涌现,中资券商借助国际化平台探索新的增长路径。在券商分析师看来,虚拟资产和稳定币业务是港股券商未来的利润增量之一,叠加国际化布局,估值修复空间仍在。
国际资本的入场也为港股券商板块背书。港交所披露,贝莱德7月22日买入中金公司港股126.24万股,持股比例升至5.01%,7月增持次数达七次。此前,贝莱德在6月已陆续增持中金,显示国际机构同样认可港股券商的投资价值。除了外资机构入场外,私募基金的布局也引发关注,如7月11日,宁泉资产增持东方证券697.80万股,6月也分两次增持东方证券超800万股。
数据显示,香港证券ETF今年以来涨幅已达58%,成为市场表现最佳的证券主题ETF之一。国信证券研报中提到,“证券公司当前基本面持续改善、业绩预期良好、估值仍处合理区间,板块趋势性上涨行情或可持续。”在ETF规模继续扩张、南下资金活跃、国际资本以及私募基金助力的背景下,港股券商的投资逻辑正愈发清晰。
也有公募ETF投资经理认为,ETF披露只是机制结果,真正值得关注的是背后资金、估值与基本面的共振,这才是港股券商被重新定价的核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