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构建了“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品牌。这8个字的背后,蕴含着成都的“营商”之道,也指向了一座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与未来动能:有需必应,体现了成都的主动作为和精准服务;无事不扰,体现了成都的边界意识和对市场规律的尊重。
但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没有终点,唯有不断地升级。这是因为营商环境的成色,要由万千市场主体的真实“体感温度”来校准。
8月4日,成都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成都营商环境建设方面的新进展。成都市发改委副主任向彬表示,近期成都将发布优化营商环境70条举措。
精准回应企业核心需求
即将发布的优化营商环境70条举措从何而来?
据介绍,2024年以来,成都累计走访服务企业13.29万户,收集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和诉求建议3.8万个,通过对其中的共性诉求进行集中梳理,建立共性问题政策转化机制,最终把13.29万户企业提出的3.8万个急难愁盼问题和诉求建议,浓缩为涵盖22个改革领域共70条具体措施。
“本次政策精准回应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核心需求”,向彬表示,涉及企业办事、经营、发展、成本、开放等诸多方面。
企业办事更便捷。成都将推动市级管理权限依法依规有序下放,向园区差异化精准授权。通过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涉企数据“免填报”等举措,优化审批服务。通过惠企政策服务,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
企业经营更安心。成都将建立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推行涉企行政执法“一码检查”,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在权益保护方面,整治涉企违规收费、“小过重罚”,同时打击散布虚假信息、敲诈勒索企业等行为。在纠纷化解方面,建立小额商事纠纷快速处理通道,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发展更公平。探索“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为经营主体提供便利服务。在市场机会方面,加强搭平台给机会,预计今年将开展“企需我应”对接活动500场以上,服务企业1万家以上。在交易环境方面,扩大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等信息发布范围,推进专用信用报告深度应用。
企业成本更可控。将围绕“钱”这个源头活水,将更多小微企业纳入融资推荐清单,部分产业园区还将开展“园区秒贷”。围绕土地和住房要素保障,成都提出今年将盘活低效工业用地6500亩。围绕优化创新成本,更多企业将通过“科创券”获得在中试熟化、资源共享方面的支持。
企业开放发展更便利。将通过优化空港口岸进出境货物“7x24小时”通关服务,开展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关区退货监管模式试点。企业出海方面,实施“蓉品出海”市场拓展行动,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服务水平。外商服务方面,探索外商投资企业登记“一件事一次办”,对信用风险低的外商投资企业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
成都“宜居”又“宜业”
新的创新改革举措也在此过程中涌现。惠企政策“一码查询”平台即是成果之一,其实现政策事项集成发布、便捷查询、智能问答。上半年,成都市兑现惠企资金52.43亿元,其中免申即享事项资金29.67亿元。
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李可表示,“一码检查”主要是聚焦企业提出的三个问题:“检查多、频次高”的问题、“检查标准不一”的问题、“低风险企业无差别监管”的问题。
李可介绍,目前,成都市涉企综合监管平台已经接入检查事项700项、检查要点3737个。截至6月30日,全市累计检查1.66万次,实施联合检查287次,重复检查预警334次,企业评价的满意率99.74%。通过走访,企业普遍反映现场检查频次明显下降,行政检查规范程度进一步提升。
当前,成都正在推进“立园满园”行动,各个区县也根据自身实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如成都高新区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可信公开渠道、政府内部核查(函询核实)等方式对现行政策进行了“免申即享”适应性改造。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李永才表示,现在,对于“免申即享”的政策条款,企业仅需确认收款账户信息,就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政策资金扶持。截至目前,全区286项政策事项中有76项实现了“免申即享”,政策免申即享率达到了26.57%,累计兑现了产业扶持资金5.19亿元,惠及企业超过了1.2万家。
此外,为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不跑路”,成都高新区不仅构建了“免申即享”专题数据库,并计划进一步深化大数据与AI大模型的应用,对存量企业和现行政策数据进行清洗和归集,完善企业、政策“双画像”,推动政策匹配功能提档升级,真正实现智能精准匹配。
李永才举例说,今年成都高新区有一家科技型企业获得了创业政策中的“扩大用工补贴”奖励,这项政策就是通过社保数据智能筛查比对,确定奖补企业及金额后向企业直接发放政策资金,实现了惠企政策的“无感申报、有感享受”。
位于郫都区的成都影视城是成都乃至四川影视产业的一张名片。郫都区在企业走访中了解到,影视拍摄需要勘景选景、服装道具、群演艺人以及吃住行等多元集成服务,若能一站式快捷方便服务,将极大缩短筹备时间,降低生产成本。
对此,郫都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叶茂表示,该区通过建立聚焦“影视快拍”,成立成都制片人协会,搭建运营“拍在成都”线上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全省影棚片场、景区景点、酒店民宿、服装道具、群演艺人等资源,建立起“一键触发、后台响应”机制,支持《群星》等剧组在接洽后半个月内就进场置景、开机拍摄。
成都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为城市名片,而企业是创新创造的主体力量。在成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宜业”正逐渐成为与“宜居”比肩的城市基因,成都的吸引力,也正从公园城市的“颜值”向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悄然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