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5 01:50:10 股吧网页版
汉谟拉比和商汤是同一人?做学问不能“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来源:上游新闻

  近日,一篇2007年刊发于《武汉科技学院学报》的文章《<汉谟拉比法典>与商汤关系新论》在国内高教界引起议论。一篇论文时隔18年再次浮现在公众视线中,不是因为人们发现了遗珠,而是因为人们在惊愕和喷饭之间难以选择。

  该文指出,汉文献中记载的商汤与英语文献中记载的汉谟拉比是同一个人。这一论点可谓惊世骇俗,可惜完全是胡说八道。众所周知,汉谟拉比是古巴比伦王国君主,商汤则是商朝国君,两者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相差百余年,且人生经历迥异,将这两人生拉硬扯说成同一人,无异于让关公战秦琼。何况,两个古国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地理距离,都相差十万八千里,面对两国之间茫茫高原、沙漠,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不可能发生大规模人口迁徙,史料也未有相关记载,遑论一人同时分建两国?

  当然,在学者一方,并非不可以大胆立论,毕竟学术探索面对万千疑云和大片空白,必要时需要一点“想象力”,但前提是小心求证、谨慎推论。历史研究更应基于考古、文献、语言学等多重证据,如果历史类论文是在扎实考证、取得铁证之后建立起严明的论证体系,自然是值得学界重视的。然而,该文立论的依据非常牵强,以至于给人荒诞的印象——“商汤与汉谟拉比是同一人”论的理由是,汉谟拉比本人以及与他同时代的人物能够跟《史记》所载的商汤王很好地吻合起来,但由于先祖曾经中华文明洗礼的英国人把巴比伦语翻译成英语,再从英语翻译成现代汉语,造成了极大误会,导致我们中华后辈“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识一家人”。而这一切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上——上古汉语亦曾是古代两河的主要语言之一,汉语可能是从两河流域迁移到黄河流域进而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的。然而,两者属于完全独立发展、互不隶属、特征迥异的文明体系。可见整个逻辑链条,存在严重的漏洞。只要假设立不住,所有推论都立不住。而显然,这个假设和历史的枝蔓、汉语的发展脉络,完全背离。

  当然,一直以来,坚持认为英语可能是古汉语的变体,甚至提出“汉语源自两河流域”的声音不绝于耳,这可能是该论文作者自信的源头,然而“语音相似即同源”的谬误,已被现代语言学彻底否定,岂能当作佐证。

  做学问不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说汉谟拉比与商汤是同一人,过于天马行空,是用本不存在的事物增加说服力,不具有可信度,因此必然遭到破产。

  学者治学应严谨,不能为了博眼球贻笑大方。一来,这是论文需秉持科学精神、理性发言的必然要求。论文不是写小说,可以“合理想象”,但应有一说一,不可无中生有;二来,这也是以靠谱的历史研究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应有之义。其间,容不得任何人为补充、加戏。

  近年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论文并不少见,“淝水之战是唐朝史官虚构”就引发过争论。跳出历史研究框架,“熟蛋返生”论文也具有臆想型论文的典型表象。

  此类论文,无论是一本正经地空想,还是煞有介事地推理,抑或无中生有地搬弄、以示填补空白,都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实证精神。

  学术研究没有创新和超越,就没有进步,但创新和超越的前提是坚持理性主义。反观一些研究者,为了尽快出成果,不惜盲目开掘、设法自圆,以至于破绽百出。如此一来,不仅让论文沦为笑柄,也会扩散谬论,对学界产生误导。这种学风的背后,是功利主义的盛行。若对此放任,将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学术不端风气的蔓延。

  对此,学者当对学术研究有所敬畏,不可任性而为;发表平台当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加大把关力度,防止笑料论文诞生和传播。而学者所在单位或高校,更应反思“唯论文”评价体系,对论文评价机制和考核方式进行创新改革,大力呼唤论文新风。

  特约评论员伍里川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