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诗钰
民营经济是经济脉动的“晴雨表”,更是经济活力的“发动机”。今年上半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2.48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我国外贸比重的57.3%,撑起外贸半壁江山。笔者认为,要让这股劲头再足些,需在关键处多添柴猛续力。
其一,政策要多些“直通道”少点“弯弯绕”。
民营企业期盼政策如同春雨一样,落到实处、滋润到根。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近期透露,两年多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所有党组成员和各业务司局通过各种方式与民营企业座谈交流500余次,省、市、县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2万余次——这样的密集互动,为政策精准滴灌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政策力度来看,今年以来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利好措施不断:国家拿出3万亿元优质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各地出台“真金白银”配套方案。如何让好政策落到实处是关键,笔者建议,政策落地要少点“弯弯绕”,多些“直通道”。审批环节应减尽减,补贴发放能快则快,要把“纸上福利”变成车间的新设备、研发室的新仪器,这样,民营企业家自然底气十足、信心满怀。
其二,创新要发力于产业链“卡脖子”处。
从供给端来看,上半年,一批民营企业靠硬科技打开局面:敢于投资建立实验室,敢于放手让年轻人挑大梁,敢于把“冷门技术”做深做透。毕竟,创新不仅需要有“真刀真枪”的投入,还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
再来看需求端,消费者要的不是“同款”,而是“定制款”;国际竞争拼的不是价格低,而是技术硬。因此,民营企业要盯着创新需求,从产业链的“卡脖子”处发力,往价值链的高端闯,让创新成为骨子里的基因。
其三,环境要“松绑”,更要“护好航”。
营商环境好不好,民营企业家最有发言权。办执照是不是一天能完成?遇到纠纷能不能公正解决?检查执法会不会“一刀切”?
上半年,不少地方有了新变化。简易注销让民营企业“退得顺”,包容审慎监管给新业态“试错空间”,这些都是好苗头。接下来,各地要持续优化环境,做到审批环节能减就减,遇到难题能帮就帮,当好“服务员”,给民营企业吃下“定心丸”,如此民营企业才能一门心思搞生产、拓市场。
其四,市场要“挖潜”,更要“走出去”。
民营企业的舞台,从来不止于家门口。国内拥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巨大;“走出去”也有广阔市场。上半年民营企业外贸占比超57%,证明只要产品硬,哪里都有市场。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国内市场要“精耕细作”,国际市场要“敢闯敢试”。民营企业既要稳住国内“主航道”,把产品做精做专;也要开辟国际“新航线”,学会用规则、讲品牌。比如,RCEP成员国的关税减免、中欧班列的便利物流,也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多机遇。
民营经济的韧性,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永不言弃的开拓、突破创新的执着。这股力量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底气,更是高质量发展奔腾向前的活力。笔者坚信,民营企业卸下包袱安心经营、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蓬勃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