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万物葱茏。走进温州鹿城区浙江鼎博水暖制造有限公司(下称鼎博水暖)的生产车间,一根根高端软管正在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中“走下”生产线。对比颇为鲜明的是,同一间车间内,精密的数字化产线与更依赖人工的传统产线正同时运转。

鼎博水暖的新旧产线记者杨希/摄
“我正在投入设备(改造产线),产品也准备从民用软连接走向工业。”鼎博水暖董事长林明忠对记者介绍道。据了解,鼎博水暖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外贸型水暖制造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其产品还远销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冲击下,为了直面出口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压缩等挑战,鼎博水暖决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市场嗅觉敏锐和主动应对变化,不仅仅是温州民营企业家的智慧,更是温州民营经济经过多年发展沉淀下来的“韧性”所在。拥有超900万常驻人口的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历来以市场活跃、企业创新著称。当下,也有无数个像鼎博水暖一样的民营企业,正在多方支持下,走上民营经济转型之路。金融服务的支持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机制:精准筛分,双线对接
最近一段时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围绕助企帮扶,持续出台系列举措,意在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的堵点和卡点,优化营商环境,畅通融资渠道,力争让金融服务做到服务不减、价格更优。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下称工作机制)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建立的。
这项由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的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的问题。金融监管总局负责人曾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期待工作机制达成三个目标,即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当工作机制来到地方层面,各省、市、区县都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细化方案。
7月上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来到温州展开走访。记者了解到,受益于温州市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鼎博水暖这样的活跃经营主体被鹿城区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专班“筛”了出来。在工作机制之下,工行温州鹿城支行为鼎博水暖出具了“一企一策”的定制融资方案,发放经营性贷款500万元。

鼎博水暖的软管配件产线记者杨希/摄
“工行多年来一直支持我们企业。特别是今年我们评上了专精特新企业,工行还带队来调研。厂区、质检部、研发中心,他们都深入到一线(调研)。”针对此次在工作机制下享受到的利率优惠,林明忠坦言,“(对企业来说)不管是原材料成本还是资金,只要(成本)降低了,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温州金融监管分局副局长王奇锋介绍,该局联合市发改委建立市县两级跨部门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并不断健全“精准筛分、双线对接、数智监测、联合指导”四项机制。在精准筛分方面,需要多部门合力提升走访精准性。
“比如我们联合市发改、经信、市场监管等部门按照经营主体信用状况、所在区县、授信银行家数等分类梳理,形成走访对象清单。”王奇锋进一步介绍道,在筛分过程中,针对银行机构反映的部分经营主体未实际经营等问题,该局协商统计部门获取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有关活跃经营主体名单、税务部门获取企业纳税等级名单,形成重点走访对象清单,减少对“空壳”经营主体的无效走访。
据了解,在金融机构的对接上,温州选择按照按“1家主办行+1家备选行”原则,对走访清单进行二次分配。在精准对接后,商业银行内部的工作专班也在发挥作用。银行需要在内部设立工作专班,调动行内资源,发挥基层机构敢贷、愿贷积极性,主动及时地对接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工行温州鹿城支行营业部负责人杨东波介绍,当前银行普遍使用大数据对企业授信,其中税收数据是重要的一项。对鼎博水暖这样的外贸企业来说,授信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退税后导致的企业实缴税额偏低。“在工作机制项下,我们行里也推出了新的政策,解决外贸企业的融资困难,其实在温州的土壤上,我们(银行)还是很愿意支持这样的企业。”杨东波说道。
浙江瑞得机械有限公司(下称瑞得机械)的情况与鼎博水暖有相似之处。瑞得机械是年产值超千万的“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司拥有各种数控阀门加工设备、检测设备,同时拥有一条自动化的聚氨酯产品生产线。企业筹划引入新兴产业项目、采购高精度检测设备以突破产能瓶颈时,遇到了轻资产企业常见的“担保不足”难题。
永嘉县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根据温州金融监管分局筛选的活跃经营主体清单,在组织开展的走访对接过程中了解到企业的困难后,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联合评估,梳理现有政策,通过乡镇工作人员和银行员工“1+1”上门对接。专班在确认公司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和资金需求后,协调浙商银行予以支持。
浙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富浩介绍,该行运用浙商银行“浙银善标”评价体系,将瑞得机械列为“善标一级”客户,并为其匹配了一款数字化信用贷款产品。该产品依托大数据分析与智能风控模型,最终于2个工作日内为企业发放100万元贷款。

瑞得机械的员工在进行阀门加工记者杨希/摄
浙商银行进一步介绍,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行对接的小微企业中,已获得授信的有38910户,累计授信金额1277.06亿元,其中首贷户2672户;累放贷款1168.55亿元,其中首贷金额128.34亿元,信用贷款金额230.22亿元。
垂管:深入民企,推动首贷
去年,金融监管总局县域监管支局统一挂牌,标志着金融监管总局系统“四级垂管”架构正式建立。在“四级垂管”架构下,各项监管政策得以进一步深入到基层。
针对工作机制“怎么做”,金融监管总局负责人在发布会上也曾指出,在区县层面,要成立工作专班,组织开展企业的走访、需求的摸排和融资的推荐。“区县是最贴近基层的,也是最了解企业的,是机制落地见效的抓手和基本单元。所以,区县的工作专班要两手牵,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该负责人表示。
在温州平阳县,记者了解到,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在区县层面的落实,是县域监管支局的重点工作之一。并且平阳县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在深入企业开展摸排的基础上,通过细致工作,在推动首贷方面进一步积累了经验。
浙江傲隆管道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傲隆管道)成立于2024年12月4日,公司主要经营螺旋钢管生产、销售,属于高科技制造业,目前是温州地区唯一一家螺旋管生产企业。螺旋钢管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跨海大桥的桥墩等。如果按照“旧眼光”来看,傲隆管道成立时间短,也未积累营业收入,且公司名下无固定资产,融资难度较大。
当这样一家企业出现在温州金融监管分局提供的无贷户清单内时,如何服务企业需求成为了考验。据介绍,经平阳县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协调,温州银行平阳支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适当优化对首贷户、初创期小微经营主体准入门槛。
温州银行平阳支行行长陈隆介绍:“这家企业虽然没有厂房作抵押和可供测算流贷额度的经营数据,但优势在于2位股东股权清晰,法定代表人本人负债较低,也未出现过负债不还等不良记录,加上有几千万的订单等待投产,还款能力是有保障的。”基于上述分析,温州银行平阳支行制定了先给予420万元的信用授信额度,1周内完成放款,保证企业顺利投产的方案。
傲隆管道董事长郑加石进一步介绍,事实上傲隆管道在行业内拥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公司能够生产的管道的钢卷厚度能够从6毫米覆盖到32毫米。此外公司拥有码头,运输优势明显,因为最大的螺旋管直径近4米,长度近100米,生产出来后,只能够通过水路运输。此外,公司已打开了“走出去”市场,正在参与巴西萨尔瓦多至伊塔帕瑞卡大桥项目的建设。

傲隆管道的螺旋钢管产线记者杨希/摄
平阳金融监管支局局长万洪斌进一步介绍,平阳县已经走访4万余家小微经营主体,其中1.7万家获得贷款。通过对工作机制的落实,今年1至5月,平阳县支持民营经济的贷款投放新增72亿元,创近5年同期新高。“工作机制在推动银行深入支持民营企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万洪斌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温州金融监管分局在增加小微企业首贷方面也有完善的工作机制。温州金融监管分局出台措施探索“无贷户—首贷户—伙伴客户”全流程、递进式金融服务,建立了涵盖业务拓展、授信管理、考核激励、风险补偿以及监管评价等多维度支持保障的首贷户精细化管理和培育体系。
特别是,前述无贷户名单也并非简单的“拉清单”。王奇锋介绍,针对首贷户“在哪儿”的问题,温州金融监管分局对全市活跃经营主体清单进行筛分,梳理出无贷户与有贷户清单,组织银行机构针对性摸排企业融资需求,分层分批形成银行首贷户储备库,结合企业融资意愿提高走访联系频率,在企业需要融资的关键节点及时对接,提升服务精准性。
仍然以傲隆管道为例,该企业与温州银行的关系也在向“伙伴客户”发展。据介绍,傲隆管道后续还将投入资金对厂房加固,添置新设备等,仍需要部分的资金支持。当前,温州银行平阳支行已经在对接增加额度事宜,预计给予配置流贷、固贷、承兑、保函等多种融资产品,按照公司真实用途给予放款。
扩面:优化无还本续贷
在助企纾困以及缓解小微经营主体融资困难方面,工作机制也在进一步发挥作用。金融监管总局此前已优化无还本续贷政策,帮助经营主体缓解资金周转困难。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浙江认真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打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化赋能信用融资模式,小微企业名单推送和走访对接也成为部门行业联动常态。
良好的基础为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发力创造了条件。据了解,自工作机制以来,浙江金融监管局依托良好的小微金融工作基础,全力以赴落实落细融资协调机制。截至今年6月末,浙江已组织走访企业413万家,纳入推荐清单数量98.2万家,其中96.3万家已获得授信支持,累放贷款金额2.6万亿元,居全国第一。
通过融资协调机制,中型无还本续贷在温州落地也“水到渠成”。去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续贷新政后,温州金融监管分局第一时间指导银行机构全面摸排辖内中小微企业贷款到期及续贷需求情况,落实好“提前1个月与企业沟通”要求,建立完善续贷支持、尽职免责和风险管理机制,做好服务对接,确保“应续尽续”。
瑞安华忠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华忠水产食品)是从事水产养殖、加工和销售的食品企业。董事长林建华从1993的“一根扁担”开始,用30余年时间带领华忠水产食品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2019年在瑞安市政府的支持下,华忠水产食品成功拿到了20亩土地。今年年初原材料价格升高、流动资金紧张,企业550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面临到期。
“我们的资金使用其实很有周期性。”华忠水产品控总监曹洪学对记者介绍:“水产品有季节性,我们在购买渔获的时候,资金量是很大的。特别是给渔民,我们在码头卖货都是几条船一起买,从来不拖欠渔民一分钱。贷款能够续期对企业发展和原材料收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华忠水产食品的鳕鱼肠产线记者杨希/摄
瑞安农商银行营业部总经理朱翔介绍,在支持海洋经济与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双重指引下,该行及时摸排到华忠水产食品融资困境,并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压缩信贷流程,为企业提供5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无还本续贷,解决了企业续贷难题,有效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瑞安金融监管支局局长盛普凡补充道,事实上,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从基层调研来看,中型企业对无还本续贷政策的呼声不减。“中型企业的资金量可能更大,因此转贷压力其实更大。(中型企业无还本续贷)是很好的增量政策。结合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政策进一步延伸和扩张了,比如目前瑞安全部外贸企业都纳入了工作机制。”
温州金融监管分局数据进一步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温州市无还本续贷余额2567.89亿元,较年初新增326.07亿元,同比增速42.24%。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针对外贸企业等重点领域,浙江金融监管局启动金融助力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护航行动”,将协调机制走访对象扩大至全部外贸企业。截至5月末,浙江已走访外贸企业6.2万家,累放贷款金额3885亿元。
推进:二次走访开启
在新时代背景下,温州民营经济站上了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实现高质量发展已不仅仅是政策目标的口号,更是应对外部不确定性与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选择。而工作机制在温州的探索也是观察浙江省工作机制落实情况的一扇“窗口”。
据浙江金融监管局介绍,浙江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高效结合,由政府端在银企信息对接、企业融资增信、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提供支撑,由银行端发挥专业优势,自主决策并有效防控风险。
通过细化工作方案,浙江省内建立起了省、市、区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在国家机制确定的参与部门以外,推动纳入宣传部、金融办、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大数据局等多个部门,在涉企信用信息共享、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方面形成合力。各区县工作机制设立工作专班,采取阶段性集中办公方式,并配备固定场所和人员。
此外,该局在局系统三级派出机构成立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各银行机构同步建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三级工作专班,实现所有区县级支行100%覆盖。制定操作手册和配套制度,细化“五项标准”,明确具体参考口径,列明各单位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供基层参照使用,用真招实招硬招打通小微企业融资的堵点卡点,切实减少惠企政策和企业体感之间的“温差”。
“从监测掌握数据看,我省活跃小微企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覆盖率超过4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不少小微企业,尤其是一些位于下沉市场的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主体,没有被正规金融服务触达到。”浙江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浙江已组织各地市依托市场监管部门在册数据、统计普查数据,预先剔除僵尸企业、空壳企业、不诚信企业等,形成全省300余万户的全量走访目标企业清单。按照企业经营所在地原则,将清单拆解发至乡镇、街道或社区,组织基层力量进行全面摸排。通过基层全面走访摸排,把有真实资金需求的企业选出来,直接推荐至银行机构,并做好问题协调解决,推动走通金融服务触达“最后一公里”。浙江补充摸排融资有下降、银行体系外有融资等小微企业4万多家,予以重点对接。目前,浙江已组织走访413万家,基本完成一轮走访全覆盖,并针对部分重点领域企业进行二次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