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保险市场,一家小型险企,如何摆脱规模的桎梏,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摒弃了盲目扩张的路径,那又该从何处入手?走哪条路?差异化的战略,要点、命门,又在哪?
除了负债端,投资端是否也应当做出一些改变?如何变?
负债端,投资端,两端之外,还有什么?
现在,一位拥有27年资深履历、主导过超250个项目的投资人跨界执掌一家保险公司,面对上面那些灵魂拷问和未解之谜,他会为这个传统行业带来怎样的新视角?
答案,就在第六届「今日保·保险中介峰会」上。
和君龙人寿董事长王文怀一起「向新笃行」,看「专业价值共生,聚势长效共赢」的新逻辑。
01
中小公司,到底是什么?
回归“产品公司”的基本定位
大家都说,中小保险公司不好干,但要探究根本原因,更需要回归商业的本质,换个角度,从投资人的视角去审视:
一家公司在产业链中的确切位置究竟是什么?
定位问题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只有定位清晰,企业才能知道该去“学什么本领”,才能高效地整合与利用有限的资源。就如一个擅长篮球的人,未必能在足球场上守好门。
专业各有所长,企业必须找准自己的赛道。
这是一个常识。
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这类资源有限的险企而言,清晰的定位更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那,中小保险公司,到底该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或许,成为一家“产品公司”,不失为中小险企的一个务实的定位。
作为一家“产品公司”,就意味着,公司的核心身份是风险管理产品的研发者与创新者,而非一家以销售见长的企业。
所有的资源都必须优先服务于“把产品公司这件事情干好”。
那,什么才是一家好的产品公司?或者换个更具体的问题,在一家产品公司眼中,什么才是好产品?
好产品=客户需求×公司能力×市场时机
这是君龙的答案。
就是洞察了客户的几个主要痛点,并研究其背后的风险要点,再根据公司在特定风险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及一个合适的市场发展阶段、时机,给到消费者想要的解决方案。
当然这个时机,和渠道也有很大关系,比如现在一些消费者愿意在线上购买,所以,作为一家纯粹的产品公司,也必然面临销售渠道的挑战。
因此,向市场开放合作,寻找认同公司理念的渠道伙伴,便成为战略的必然延伸。
02
产品之上,又该做点什么?
打“保险+医疗”差异化发展牌
在确立了“产品公司”的定位后,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
如何在一个由巨头主导的存量市场中杀出重围?
还是老答案:差异化。
毕竟,对于小险企而言,全面与大公司竞争是不现实的,必须去做“很难很难,其他公司不怎么做的事”,放弃一些短期的利益,去啃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的硬骨头,长远看,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保险+医疗”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就是君龙人寿的选择。
走这条路,也意味着,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体系,就像是产品的“芯片”,必须下苦功夫做实、做透。不能有任何“虚的”服务,因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必须与真实、有效、可及的服务深度绑定。
为此,也必须选择一条最稳扎稳打路径:
与顶尖的医疗服务机构实现系统级直连,以确保能监督服务的全流程。
比如“小青龙”系列产品,敢于将白血病这种复杂病种纳入保障,其“底气”就是来自与顶尖白血病治疗机构——陆道培医院的深度合作,来自这种系统直连带来的过程监控能力。
且,这样服务,是贯穿客户全病程的。
从初期的咨询、检测,到确诊后的治疗方案、骨髓移植,再到长达数年的康复与观察期,服务全程在线,甚至延伸至对患者家庭的关怀。
这种将保险产品与高效、重度的医疗服务精准结合的模式,经过长期以往的迭代、打磨,就会形成难以复制的经营护城河。
03
差异化更需要生态链协作
汇聚各方专业力量
当代社会,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在所有领域建立遥遥领先的竞争力,这是专业深度和知识的广度决定的。
因此,构建开放合作的生态链便成为必然选择,在各行各业,都是如此。
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既要回归“产品公司”这个基本定位,又要走“保险+医疗”这样的专业服务见长的差异化发展路线,意味着需要融入甚至是主动打造一个共生的行业生态。
那和谁合作?从君龙人寿的实践和理解来看,有三个关键点。
首先,对方必须是其所在细分领域的专业头部公司,这并非规模导向,而是专业能力导向。
其次,双方要有共同为客户服务的意愿。
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能否构建着眼于长远的商业关系,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成本压榨。
毕竟,理想的伙伴关系是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在这种理念下,通过与市场上头部的销售渠道、医疗服务等专业机构展开合作,依靠明确的专业分工实现协作共赢,最终提升客户的体验与满意度。
同时,专业中介等渠道基于其对目标客群的深刻理解,和中小保险公司共同开发定制化的保险产品,又将进一步地放大整个生态链的价值。
当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做专做强,并良性互动时,客户获得的价值,显然也将是最大的,而整个行业对社会的贡献,也会随之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04
还有的,在负债端之外
投资也很重要,是发展的另一翼
投资板块的建设,是险企发展的另一大重心。
在持续的低利率市场环境下,对于小型险企而言,如果仅仅依靠低风险的固收类资产,几乎必然会陷入“利差损”的困境。
显然,投资端破不了局,负债端的产品创新,也将始终面临一个较低的天花板。
因此,中小险资在投资端必须敢于接受一定的市场风险,通过精准的风险把控和专业的投资决策,去博取更稳健且良好的投资回报。
毕竟,风险管理和投资,是并重的,甚至是一体两面。
所以,君龙人寿这样的中小险企,近些年非常重视投资端的建设,尤其是投资团队的建设,以及在多年一级股权投资经验积累之上,构建更全面的投资体系,跳出低风险信用债等这类传统的投资标的。
事实也证明了其有效性——比如,君龙人寿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超过4%的投资收益率,为产品创新提供良好的精算环境。
当然,对于天生风险厌恶的保险资金而言,过于激进地接受投资风险,也是不对的。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精妙的平衡,是一个需要在市场起落中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课题。
毕竟,好的投资端,是中小公司长期稳健发展的关键一环。
后记
投资、负债之外的
是对客户利益的真正保障
投资与负债两端之外,更深层次的逻辑,可能还在于企业文化层面。
毫无疑问,当前行业,尤其是健康险产品,较低的赔付率水平,其背后显现出来的是行业内长期存在的利润与客户利益间矛盾。
再看到,“国十条”3.0等政策文件,无不强调保险的“两器一网”功能,以及“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要求。
这意味着,保险公司,必须要有一个“君子之风”样的理念,来贯穿公司的整个经营环节,尤其是在理赔上。
理赔,固然是按合同办事,但,也总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在君龙人寿看来,如果这样的模糊是保险公司造成的,那,最好的选择,就是先赔付,再内部讨论,提升队伍的专业能力。
毕竟,在模糊地带优先保障客户利益、主动承担责任的做法,从长远看,正是构建长期信任与企业声誉的一块基石。
这对于一家保险公司而言,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是很重要的。
这种长期信任的构建,除了面向C端客户,还面向B端合作伙伴,积极寻找专业机构进行合作,也是君龙近些年一直在做的工作。
毕竟,身处今天的人身险市场,对于参与其中的中小保险公司而言,和更多的伙伴构建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客户的风险保障服务,不仅是共同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险行业对社会贡献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