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04 06:01:29 股吧网页版
文汇时评 | 医疗科普“流量病”,该打“健康疫苗”
来源:上观新闻

  唐闻佳

  国家出手整治医疗“自媒体”了!8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就账号资质认证、医疗科普信息来源、专业医疗科普内容生产发布等方面进行规范,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严处违法违规信息及账号。

  有人说,医疗科普的“自媒体”时代终结了。按照笔者的看法,这只说对了一半。更全面地来看,当下的医疗科普无序发展的状况有望得到整治,激浊扬清之后,在这个有着广泛社会需求的大众科普领域,将会有一批真正懂医疗、会传播、有操守的专业人士来担负起这份严肃的社会责任。

  近两年,医生科普在网络上盛行,但对医生的资质认证、传播内容的及时监管却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放眼医疗“自媒体”,专业伦理失范、过度娱乐化现象屡见不鲜,为博取流量,一些医务人员甚至在诊疗环境里拍起短视频,患者躺在手术台上,短视频已在摄制中。

  为了流量,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由医疗“自媒体”引发的公众健康误导案例也时有所闻,更有甚者直接危害到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比如,有养生“自媒体”鼓吹“饿死癌细胞”等所谓“自然疗法”。有乳腺癌患者受其影响,放弃正规医院建议的化疗转而采用该账号推荐的“果蔬断食疗法”,数月后,肿瘤扩散……该账号后被曝光,运营者为一家营销公司,靠售卖“抗癌果蔬汁”牟利千万元。

  当摄影设备接连摆进诊疗场景,如何平衡人文关怀、医学伦理、科普传播的关系,这些都是亟待问答的新课题。

  梳理医疗“自媒体”乱象的操作模式,大致有一些逻辑可循,比如“伪造权威身份”,介绍栏写着“中医世家”“高学历博士人设”;比如“篡改科学证据”,视频移花接木,利用公众检索能力不足混淆视听;比如制造对立情绪,采用“医生不会告诉你的事”“药厂阴谋论”等话术,破坏医患互信;比如通过“伪科普”贩卖健康焦虑,包括“癌症恐慌”“食物相克”等,扰乱公众认知,进而为产品导流,将健康问题商品化,诱导购买高价保健品或非必要医疗服务。

  相信不少上班族都有类似的感受,回家翻翻老爸老妈的手机,飞出来的健康短视频真是“辣眼睛”,流量不俗,“毒性”不小。整治健康伪科普,真是大快人心,恰在其时。

  让健康科普更科学,不仅仅需要专业人士行动,也需要制度护航。这次国家整治重点可谓清晰且精准。开宗明义就是“资质审核”,要求医疗科普账号提交专业背景证明(如医师执业证),杜绝“假专家”。其次是筑牢“内容红线”,禁止未经认证的诊疗建议、药品推广,严打“包治百病”“秘方根治”等话术。第三是强调“责任溯源”,平台需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内容审核机制,对违规账号封禁、公示。最后就是“联合监管”,多部门协同,形成全链治理。

  从长远看,这无异于为大众构建起一道“健康信息防火墙”。在信息过载时代,国家主动承担起“网络健康守门人”角色,给医疗“自媒体”行业无序发展的“流量病”注入“健康疫苗”,降低公众信息甄别成本,减少“自救式搜索”带来的风险。与此同时,通过清朗网络生态环境,鼓励优质医疗内容创作者供给优质科普,助力公众形成基于证据的健康决策能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021-54509966/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