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近期将加快报批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地已陆续就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召开相关会议,以期抢抓政策红利。同时,包括超长期特别国债、新增专项债在内的政府债券发行也有望加快。业内人士预计,多因素支撑下,下半年基建投资将回升,继续发挥托底经济作用。
地方提前筹备
近段时间,广州、邢台、湖州、宜宾等地召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宣讲座谈会、政策培训会或项目调度会,部署相关工作。从各地召开的会议中可以管窥一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具体细节。
在规模方面,宜宾市国资委举办2025年第二期“国资大讲堂”透露,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为5000亿元。
从运作主体看,在多地召开的会议中,可以看到国开行、农发行和进出口银行当地分行人士出席,并解读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关内容。专家预计,此次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或仍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牵头,参考2022年设立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三家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分别设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分两批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7400亿元。
在投向领域方面,从各地工作部署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投向领域更加清晰,既包括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也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宝鸡市水利局召开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政策解读和项目储备会提出,精心梳理报送一批符合储备条件的水利项目。湖州市商务局提出,重点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领域等深入开展项目排摸工作。
货币政策或将提供配套支持。湖州市商务局透露,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通过市场化机制弥补财政短板,由央行PSL(抵押补充贷款)提供资金支持,旨在解决重点领域项目资本金不足问题,是稳投资的关键抓手。
5月,央行宣布PSL利率从2.25%降至2%。业内专家表示,PSL作为央行为政策性开发性银行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的重要工具,将配合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协同发力。
利好因素集聚
除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外,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的其他有利因素也在集聚。
从资金和项目看,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蒋毅近日表示,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8000亿元已全部下达完毕,中央预算内投资7350亿元已基本下达完毕。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各部门各地方,加强统筹协调和要素保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
政府债券发行也将加快。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日前表示,加快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今年安排的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较去年增加3000亿元,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重要体现。“上半年已发行555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占全年额度的42.69%,后续有望加快发行使用,更好地为‘两新’‘两重’提供资金支持。”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说。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为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有关部门将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硬投资”即用好项目建设资金,积极支持交通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软建设”指通过编规划、出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式,促进形成项目建设实施和运营维护的长效机制,提高投入效率。
新增专项债发行有望提速。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7月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合计6169.36亿元,为今年以来单月新高,显示新增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预计新增专项债发行将继续保持较快节奏,并有望在第三季度发行完大部分额度。”鲁政委说。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资金保障充足、项目储备充分的背景下,后续有关部门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
记者注意到,多地在部署对接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时强调,加紧推进项目储备工作。荆州提出,围绕政策导向,系统谋划储备符合条件的项目,确保政策发布后,能够迅速形成一批成熟的项目,可申报、能实施、快落地。
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预计,参考过往经验,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具有较强的“杠杆”效应,能够充当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撬动更多信贷或社会资本,从而发挥更强的稳增长作用。
按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总体额度5000亿元测算,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预计,可撬动1.5万亿元至2.5万亿元基建投资规模。“由于资金来源充裕,投资项目不断扩充,叠加去年同期基数逐渐走低,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回升,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6.0%。”温彬说。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下半年,受益于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以及资金持续投放,基建投资将继续发挥托底作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下发继续推动“两重”建设投资加快脚步,预计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也将维持较快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