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二季度例会,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需要注意的是,该研究值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低于现行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2.5%上限,触发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调整机制。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多家险企已发布公告,称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从2.5%下调至2%;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从2%下调至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从1.5%下调至1%,并在8月31日前完成新旧产品切换,自8月31日24时起,不再接受超过上述预定利率最高值的保险产品投保申请。
这是行业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以来,首次触发利率下调。
多位保险经纪人向记者透露,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导致“末班车效应”出现,整个8月,或将是寿险公司销售2.5%产品的小高峰。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一些宣称预定利率2.5%产品,实际测算收益率最后可能稍低于2.5%,投资人群体也需要辨别。
不同程度下调
今年年初,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各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要切实加强宏观政策和市场利率走势研究,参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结合自身经营发展、资产负债管理等情况,定期开展预定利率研究。
文件还进一步规定,预定利率最高值取0.25%的整倍数;当险企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2个季度比预定利率研究值高25个基点及以上时,要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并在2个月内平稳做好新老产品切换工作。
今年4月21日,中保协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一季度例会,公布的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2.13%。到了第二季度,研究值则进一步下降,为1.99%。当前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5%,已连续两个季度高于预定利率研究值25个基点以上,因此触发预定利率最高值下调的条件。
从本次调整幅度来看,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均下调0.5%,可谓一步到位。
一位寿险精算师对记者表示:“预定利率调整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产品开发、备案和销售等环节。此次下调幅度较以往更大,能避免未来频繁下调预定利率带来的产品频繁变动,减少对市场的影响,也有助于险企稳定预期、更从容地准备后续业务计划。”
不过,此次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仅下调0.25%,给后续产品开发留下了空间,显示了今后人身险市场产品的发展趋势。
兴业证券非银研报分析显示,差异化调整幅度强力驱动行业全面加速向分红险转型,其核心价值在于压降刚性负债成本。分红险的刚兑成本较低,根据公司投资表现调整分红收益,客户与公司共担投资风险,其红利分配具有弹性机制,分红特别储备平滑红利分配对公司投资端的波动,可降低利差损风险。
多款热门产品受追捧
多位保险经纪人向记者表示,距离寿险产品新旧产品调整不到1个月,一些热门2.5%寿险产品受到客户追捧。
“作为从业12年的经纪人,我亲历了人身险产品从4.025%、3.5%、3.0%到2.5%,这次宣布降到2%,同业并没有疯狂炒作‘停售’,而是理性向客户介绍。而且现在都是一些客户主动提出购买2.5%收益的保险产品,并要求多推荐一些产品进行对比。那些已经投保且对利率高度敏感的客户,还要求追加保费。”一位资深保险经纪人向记者坦言。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一些增额终身寿险搭配万能账户或分红账户很受市场欢迎,银行和保险机构个险渠道都在大力推广。同时,高现价年金险如“快返年金”,这类产品被宣传为“终身锁定2.5%的利息”,吸引力也很大。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宣称预定利率2.5%的产品,实际测算收益率最后可能稍低于2.5%,比如接近2.4%或2.3%。此外,个别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有效保额以2.5%增长,但这并不是指收益2.5%,保额的2.5%跟产品实际收益无关,需注意辨别。
另根据蚂蚁保分析,预定利率的调整,并不会影响已经投保的保险保单,而是对之后投保新产品有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储蓄型保险,收益会下降。以蚂蚁保上的长钱保增额寿为例,如果预定利率从2.5%下降到2%,30岁男性一次性投入100万元,持有40年,收益差距可能高达44.7万元,减少了41%。二是长期重疾险、定期寿险等长期保障型保险,保费或将上涨。一般来说,预定利率越高,长期保障型保险越便宜;预定利率越低,保费则越贵。以终身重疾险为例,预定利率正式下调至2%后,保费预估最高涨30%左右。
浮动收益产品成主流
“今年以来,人身险公司销售整体面临较大挑战,加大了浮动收益类产品的占比。”上述精算师对记者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推出分红险259款,占寿险新产品总量的33%,数量已达2024年全年的74%。
特别是头部公司尤为迅速,中国人寿一季度分红险首年期交保费占比突破51.72%;平安人寿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大幅增长170%,主力正是分红险;新华保险明确“分红险占比不低于30%”的目标。
事实上,险企目前大力发展浮动收益产品背后有更深层次逻辑:进一步降低负债成本。
东吴证券非银研报分析称,险企的利差主要来自于实际投资收益率与定价利率间的差异,如果实际投资收益率持续下行,那么险企转型更低定价利率的浮动收益型产品也是维持利差空间的可行方法。为应对利差损风险,维持利差空间,险企可由传统型增额寿转为分红型增额寿。此外,专属商业养老险在设计上属于浮动收益型的万能险,同样能帮助险企降低负债成本,提升利差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