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官方发文自8月8日起对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一时间老百姓购买国债未来是否也要征税备受关注,而最新的税务总局一则回复或让多数人享受免税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官网近日披露一则政策指引,即《关于自然人购买国债等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适用小规模纳税人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免征增值税政策的执行口径》。
上述答复中,税务总局回应称,《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的公告》(2023年第19号,下称19号公告)规定,截至2027年12月31日,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经商财政部,自然人购买新发行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可以按照19号公告的规定适用相关增值税免税政策。
这意味着老百姓购买上述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等,每月额度不超过10万元(以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则季度销售额超过30万元),将享受免征利息收入增值税优惠政策。该优惠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27年12月31日,未来政策是否延续有待观察。
此前为了吸引资金进入债券市场、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中国对国债等利息收入采取免收增值税优惠政策。而随着近些年债券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资产荒”背景下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等受到投资者热捧,叠加近年财政收入增长乏力,以及基于税负公平考量,最终国家取消了这一免税优惠政策。
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自2025年8月8日起,对在该日期之后(含当日)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
而为了降低影响,此次《公告》采取了新老划断的方式,明确对在8月8日之前已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包含在2025年8月8日之后续发行的部分)的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债券到期。
财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孙彬彬表示,银行等自营机构持有债券产生的利息收入征收6%增值税,应纳税额=利息收入/(1+6%)*6%。资管产品(含公募基金等)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3%的征收率缴纳增值税,应纳税额=利息收入/(1+3%)*3%。
此前一位资深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这相当于以前上述债券利息收入不需要缴纳增值税,而以后多数需要按6%计税。假如100元债券利息收入,大概需要缴纳约5.66元增值税。对债券投资者来说,利息收益会有所减少。当然符合条件的小规模增值税纳税人预计仍可享受免税政策。
孙彬彬认为,加税会直接降低配置机构收益,从资产比价效应出发,会削弱国债、地方债、金融债的配置需求,最终形成税收补偿、对债市收益率造成一次性影响。
国盛证券首席宏观固收分析师杨业伟认为,恢复部分债券增值税征收是一次性政策,就事件本身来看不影响债券市场趋势。以目前10年国债收益率1.7%计算,如果粗略按照3.26%或6.34%的增值税率计算,恢复征税可能导致对应债券税收成本上升5.6-10.8bp左右。而这部分成本会在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分担,分配比例会根据对应债券的供需曲线分配。如果假定发行人和投资者平均分配,则新券利率可能提升2.8-5.4bps左右。另外,征税属于一次性事件,如果不考虑征税带来的预期变化,那么恢复增值税并不影响债市趋势。
目前多家券商预计此次对国债等利息收入恢复征税,将带来百亿级的财政收入。
杨业伟表示,从总体税收增加规模来看,估计本次增值税恢复可能增加税收合计315.5亿元左右。分机构来看,商业银行税负可能增加最多,可能增加232.7亿元,基金理财等非法人产品次之,可能增加33.6亿元。
孙彬彬估算,2025年增量税收约为321亿元,2026年增量税收约为648亿元,2027年增量税收约为988亿元。随着应税债券规模不断上升,每年产生的税收也逐渐上升,直至应税债券规模稳定后税收达到稳态。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92915亿元,同比下降1.2%。其中第一大税种国内增值税36393亿元,同比增长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