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少有年轻人知晓,杨浦滨江聚集众多科创企业的活力街区,近代时曾经厂房林立、烟囱密布,是上海重要的纺织基地。从“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杨浦滨江是上海“一江一河”发展的缩影。岸线的功能再造与,提升离不开一座城市的水岸治理理念。
7月30日,一场名为“水岸共生·循环赋能”学术交流在杨浦滨江召开,多位“政产学研”大咖共聚一堂,共同发布了《水岸共生绿色共识》,并开启了一场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智慧碰撞。
在开场演讲中,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就提出:“中国未来的40年将是中国双碳转型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整场交流定下了基调。诸大建表示,中国过去的40年,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影响同时高速增长的阶段。当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处于“紧平衡”的状态,2020年到2060年将是中国双碳转型绿色发展的关键窗口。而水岸治理不只是美化工程,更是绿色转型的“试验场”。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旭峰随之抛出了问题:从2005至2018年,中国有270个地级市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被撤销,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为何成批废弃?城市扩张、工业发展用地需要、水质污染可能是表层原因。城市的发展,如何与水和谐共处?朱旭峰建议,改进地方政府的宏微观联结机制,进行更加清晰的政府权责划分,并引入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构建水源地环境风险预警系统,提升污染溯源和应急响应能力,破解发展与保护的二元对立。
上海既滨江又临海,还是国际化的超大城市,水岸协同治理尤为重要。同济大学代朝猛教授认为,滨海治理要注重构建滨海“地下水库”韧性调控体系。他提出,大城市可以建立智能监测网络与多源感知系统,构建“空—地—井”一体化智能监测网络,对地下水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监控,同时建立人工智能驱动的污染预警与决策平台,优化对地下水污染的动态风险评估与决策。
上海环境集团副总裁邹庐泉从产业端提出了水岸治理的方向,即减少岸上固废的填埋量,“如果能进一步将固废实现资源化,则彻底去除因长时间填埋而对水环境带来的影响隐患”。邹庐泉介绍,上海环境集团致力于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联合同济大学开发了国际首创的垃圾焚烧飞灰源头资源化工艺“fast”,帮助上海市在2027年实现近零填埋的目标,届时上海人均固废填埋量控制在2.5克/天以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委员、教育室主任祝真旭在演讲中总结说,水岸治理不仅仅是政府的“独角戏”,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政府需当好“掌舵者”,企业要做好“践行者”,公众应成为“守护者”,从而实现“城在水中映、水在城中流”的美好愿景。“站在‘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的交汇点,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水岸共生’的智慧。”
近年来,上海一直致力于将“一江一河”沿岸地区打造成为世界级滨水空间,而水岸共治对发展滨水空间的环境基础尤为关键。本次学术交流由同济大学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创新中心主办,上海城投水务集团、上海环境集团、伊尔庚环境承办。为第二十届“蓝色浦江”学术年会的组成部分。该中心执行主任张莉表示:举办本次学术交流就是为了推动从“褐色工业浦江”向“蓝色科创浦江”再向“金色绽放浦江”的转型蜕变,让科创力量真正激活上海的水岸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