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记者张妍
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官方网站发布《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2025年版)》(以下简称《方案》)。该版《方案》是在2008年版基孔肯雅热诊断与治疗方案基础上,结合最新医学进展与临床实践经验组织修订完成的。《方案》阐释了“关节痛”作为基孔肯雅热典型症状的病理机制,并明确了重症高危人群特征,不仅为各级医疗机构优化诊疗流程、提升救治能力提供了权威指导,也为公众科学认识疾病、强化自我防护提供了关键依据。
56℃加热30分钟即可灭活病毒
据了解,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基孔肯雅病毒并不是非常“抗打”,它对高温敏感,56℃加热30分钟即可被灭活;同时它也不耐酸,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如70%酒精、1%次氯酸钠溶液、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等)以及紫外线照射均可有效杀灭病毒。这一特性提示我们,通过保持环境清洁、规范使用消毒剂及做好防蚊措施,能有效降低病毒感染风险。
《方案》特别提醒,目前我国尚无可供使用的基孔肯雅病毒疫苗。预防主要措施包括及时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蚊媒密度;个人应使用蚊香、驱避剂、蚊帐等方式驱蚊、灭蚊和防蚊;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区的旅行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防止在境外感染基孔肯雅热。
病毒可直接侵入关节
发热、关节痛、皮疹是基孔肯雅热的三大主要特征。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潜伏期1至12天,通常为3至7天。
其中,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可伴畏寒、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畏光、恶心、呕吐等,发热时间多为1到7天。儿童病例高热多见,发热持续3至5日。
作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关节痛可为首发症状,一开始一般是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常在24至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可呈对称性分布。主要是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也可是膝和肩等大关节。
多数患者的皮疹一般在发病后2至5天出现皮疹,常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也会出现在面部,部分有感觉瘙痒和轻微脱屑,数天后消退。儿童病例比较成人更常发生皮疹。
5类人群为重症高危人群
《方案》指出,婴儿;65岁以上老年人;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妇女;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器官移植、AIDS、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抑制者,这5类人群为重症高危人群。
《方案》指出,尽管重症高危人群和重症预警指标本病重症少见,但境外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时有重症及死亡病例报告,要加强病情监测,警惕重症病例发生。
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