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陈燕青
随着A股的持续走高,融资余额也水涨船高,已连续3个月增长,逼近2万亿元关口。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 A股融资余额报1.97万亿元,创近10年新高。本周二深圳融资余额创出历史新高,沪市融资余额突破万亿元,创出近十年新高。
记者注意到,A股历史上融资余额曾经在2015年的牛市中突破过2万亿元,时间段2015年5月下旬至当年7月初,共有30个交易日融资余额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历史最高峰时为2015年6月18日,当时融资余额为22666.35亿元。如今,时隔10年,融资余额再度逼近2万亿元。
随着近期市场赚钱效应开始积累,个人投资者资金加速入市,7月下旬融资余额重返1.9万亿元上方。融资资金无疑是近期市场的重要增量资金。7月21日-7月30日,A股成交额较此前明显增长,持续维持在1.7万亿以上。在此期间,融资余额八连增,合计增加逾800亿元。
根据统计,A股融资余额已连续6周增长。其中,7月25日当周融资净买入额高达446.73亿元,为今年第二大单周净买入额。如果从月份来看,融资余额已连续3个月增长,累计增长金额高达1949亿元。
对于融资余额的增长,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分析称,近期市场持续回暖,风险偏好有所提升,交易活跃度增强,融资客也在入场。融资资金是市场最主要的杠杆资金,其变动反映了市场的风险偏好和热度,是市场走势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融资资金是杠杆资金,也是一把双刃剑,助涨也助跌,杠杆资金的狂热往往是行情阶段高潮的信号,”深圳一位私募基金高管表示,“在目前A股已在高位、融资额高企的背景下,投资者不宜过度乐观,尤其要回避融资盘占比较大的高位个股。”
富国基金认为,两融余额上升代表投资者使用杠杆的比例增加,是市场“风险偏好放大器”。它常常反映出投资者对后市的乐观态度,愿意承担更高风险以放大收益。参考历史牛市如2014年,两融余额快速攀升,往往会催化指数加速上涨,或是牛市深化、从“结构牛”转向“全面牛”的风向标。本轮行情或已展现出牛市初期特征:交易活跃度和杠杆资金上升提供“动量”,风险偏好改善营造“情绪基础”,行业主线清晰勾勒“结构框架”。
对于本轮反弹的资金情况,中信证券认为,最初增量资金是比较广泛和普遍的机构资金净流入:随着行业持续跑出相对基准的超额收益,主动权益类产品发行开始回暖;私募产品备案规模在6月超过300亿元,同比增加125%;险资也在政策推动下继续保持增配权益的趋势。随着市场赚钱效应开始积累,7月以来个人投资者的资金流入加速。近期行情热度升温、“反内卷”叙事逻辑加强,一些保守型资金可能也在被动调仓。
近期沪指围绕3600点震荡,展望后市,国泰基金认为,反内卷显著提升了2026年中游制造供需格局改善的可见度。居民全面增配权益的条件仍有欠缺,但赚钱效应已加速累积。中期维度,板块上我们看好:一是海外算力链,其次关注国内AI大模型及应用是否能取得进展。二是非银金融,长期有中国资产风偏企稳回升托底,中期来看,满足低PE分位数、低PB分位数和低公募配置系数的“三低”筛选。三是产能周期视角下的独立景气行业中筛选个股,有色、电池、军工、纺服链、出海;四是看好港股红利。长期资金配置资产稀缺,但A股红利股的股息率压降空间已经有限,相对而言更看好AH股溢价收窄下的港股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