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迭代升级,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中国企业如何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中,在全球市场中寻求新机遇成为重要课题。
7月29日,由《中国经营报》主办的“2025中国数字产业生态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以“破浪·共生”为主题,多行业领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数字生态产业化发展建言献策。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竞速的AI赛道上,中国AI力量处于领先水平。伴随中国企业出海热潮,AI出海已经箭在弦上,开始走向全球市场。
中国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如何进行产业赋能,出海应该特别注意哪些问题,在主题为“从技术出海到生态出海——AI赋能产业新范式”的圆桌论坛上,沸点资本合伙人马兰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在马兰看来,目前中国人工智能的成熟度在全球已经处于前列,大模型、开放生态使用度很高。尤其在AI应用领域,相关技术已展现出良好的适用性和实用价值。不过,随着AI技术日益成熟并向全球市场推广,以下三个关键因素需要充分考量。
首要任务是确保数据合规和隐私保护。不同市场存在差异化监管要求,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欧盟有《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美国有《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因此需结合各地区的法律框架制定适配性策略,以实现全球化部署与本地化合规的平衡。
“人工智能的准确性依赖于充分的数据训练,而数据保护的原则则要求最小化数据收集。如何保持AI性能的同时满足隐私合规需求,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马兰表示。
其次要注重文化差异与本地化策略。要进入欧美相关市场,需通过当地合作伙伴建立信任关系,融入商业体系。这个过程需要创业者多做系统性的市场调研和资源整合。
如在AI与跨境电商结合时,很多地区有自己的文化差异,像东南亚的语言特征和审美偏好可能会让AI生成图片、视频卖货效果与预期存在偏差,因此要把文化跟人工智能做结合,也是需要探讨的。
再次,在马兰看来,当前市场对人工智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往往高估其现阶段的完善性。事实上,要用好大模型、垂类模型,需要把个体对行业的深度理解传递给人工智能,调校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模型,这样未来才能够在自己的赛道上找出真正的差异化。
关于AI如何进行生态赋能,马兰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首先是让AI真实落地到场景中,推动产业链的升级。以云迹科技为例,这几年云迹持续迭代AI垂类智能体,成功构建了酒店场景的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在3万多家酒店联动,打磨机器人的聪明大脑,让它适应场景,其AI智能体系统已经实现:场景感知能力的精准化,服务流程的自动化闭环。基于酒店场景的优化,目前已经拓展到医疗机构、工厂、楼宇等更多落地场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产业中起到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其次要在生态上做开放,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 “单点技术突破” 转向 “生态共建”,比如云迹科技联合上下游伙伴搭建的机器人AI智能体开发者平台,就是生态能力的雏形。总体而言,国内应用的扎实程度为出海奠定了基础,但生态出海的 “天花板” 仍需技术自主权和全球化合作网络的双重突破。
目前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多个垂直领域完成商业化验证,具备输出行业标准的技术基础。所以,系统提炼已验证的场景经验,构建标准化技术框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是我们要配合的。这一路径在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得到验证,有助于中国企业参与并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全球产业话语权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