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我国北方多地遭遇持续高温高湿天气,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摄氏度。然而,漫步在沈阳各大商场,却丝毫感受不到室外的“热辣滚烫”。这背后,一道无形的“屏障”——风幕机,正发挥着关键作用。即使在凛冽寒冬,“无形门帘”风幕机也能有效隔绝冷空气,守护室内温暖。
在沈阳市浑南区,深耕风幕机领域近30年的沈阳金晨伟业冷暖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晨伟业”),在“女掌门”王彤的带领下,已将这股强劲的“东北风”吹过山海关,成功应用于人民大会堂、鸟巢、水立方、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等重点工程。
如今,这股“东北风”更是吹向了国际市场,产品远销美洲、欧洲、非洲等地。近日,证券时报独家采访了金晨伟业创始人王彤,这家东北中小企业的“出海”路,藏着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坚韧与智慧。
从水土不服到全球适配
用3年敲开海外大门
“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不是简单一句话。”
回望2011年第一次尝试进入俄罗斯市场,王彤至今还记得那份挫败——带着自认为最好的产品出发,却因不了解当地市场需求而碰壁。
“俄罗斯的门很窄,墙有一米厚,在东北常用的大型风幕机根本进不去,而且各个国家都有自己固化的消费习惯,就像山东人喜欢吃面食一样,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王彤告诉证券时报记者,金晨伟业实现外贸零的突破,花了3年时间。
王彤坦言,公司最初的出海更像“摸着石头过河”,外贸人员像“勇士”一样被派往各地,大量参加国际展会,只为了让全世界认识到,在中国沈阳还有这样一家专耕风幕机产品的企业。
“不断走出去,了解世界,了解用户需求,才能更好地改善自身的产品。”王彤表示,公司出海业务的转折点,在于“接地气”的改变。
团队不再带着“东北经验”闯世界,而是走到哪学到哪:去俄罗斯看到窄门厚墙,就针对性研发小型化机型;去哈萨克斯坦发现当地餐饮企业需求集中,就调整产品适配场景;去摩洛哥、匈牙利参展,哪怕只带两台样机,也会仔细记录客户对性能、外观的反馈。
“上半年,我们的产品出口了17个国家,最远到了冰岛。能让这么多海外客户认可中国制造,我们感到很荣耀。”谈及风雨“出海”路上的收获,王彤的语气里藏着满满的自豪。
坚持不打价格战
做差异化高端“玩家”
实现出海零的突破后,“走出去”的漫漫长路还要面对无数细碎的挑战。
“语言关”首当其冲——在印度,外贸人员用英语打车却互不理解;在德国,一个村子可能同时使用法语、德语、葡萄牙语。“早年没翻译机,雇个翻译一天要2000元,成本太高。”王彤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语言关”障碍重重,文化差异更需小心翼翼。
王彤举例,一次商务谈判中,金晨伟业和印度客户报价,对方频频摇头,团队以为“价格太高”,反复降价后才知道,在印度,摇头代表着“认可”。
类似的文化认知差异还有很多。王彤表示,每个国家的偏好、国情都要摸透,不然产品再好也卖不出去。同时,这些经历也让整个团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出海不只是卖产品,是要带着尊重去了解世界。”
“出海”路上,竞争从未缺席。在风幕机领域,俄罗斯的同行非常多,而瑞典企业以技术见长,中国本地的南方企业,则凭借灵活的成本控制抢占市场。
“我们地处东北,很多原材料都要从南方运输过来,运费很高。”王彤介绍道,创业近30年,金晨伟业坚持不打价格战,而是选择差异化竞争路线,且做差异化的“高端玩家”。
“我们要做行业里的‘劳斯莱斯’,专做别人没有的、更高端的产品。”王彤强调,基于这样的经营理念,她带领的团队每年都会前往瑞典、德国、俄罗斯等地“取经”,对标全球顶尖企业,再结合不同市场需求研发独有的产品。
品质是底气的来源。“做外贸,产品质量不过关就是‘自寻死路’”,王彤透露道,金晨伟业敢承诺“零售后”,至今没有海外客户因质量问题要求换货、退货。这种底气,让其在全球市场赢得了“不看价格,只认品质”的口碑。
截至目前,金晨伟业的风幕机产品累计出口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业务约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15%。
不止于生意:
小企业也有大视野大胸怀
在金晨伟业的出海故事里,“生意”之外,还有更动人的细节。
王彤认为,员工是最珍贵的财富。虽然公司只有百余人,但每年都会发放各种福利,非外贸岗位的员工也能跟着团队一起去日本、埃及、斯里兰卡等地参展,开阔眼界。
“我们希望员工在工作中‘看世界’,开阔眼界的经历,也能在无形中帮助员工和团队成长、进步。”王彤透露,虽然公司的海外业务占比不高,但是“走出去”的脚步却从未停止,目前公司还有一系列货品即将发往哈萨克斯坦,明年的展会计划也已初步规划完毕。
“东北企业出海难,但难才要闯。”王彤认为,不管是面对我国南方同行的竞争,还是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公司的坚持很简单——“做好产品,做好人。剩下的,交给时间”。
从沈阳浑南区的一角,到全球市场,金晨伟业“走出去”的故事,只是中国中小企业出海的一个缩影。不走捷径、坚守品质,这正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