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年调整之后,2025年创新药基金“王者归来”。
今年上半年,创新药超额收益非常明显。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恒生创新药指数上涨60.27%,万得创新药指数上涨23.93%。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上半年,收益超过40%的基金中,逾七成重仓创新药;而二季度,收益超过20%的基金中,逾五成重仓创新药。
经历上半年大爆发后,创新药股价“泡沫化”了吗,行情是否可持续?
从刚刚披露的二季报及最新观点来看,医药基金经理们继续看好创新药的结构性行情。包括下半年到明年的多个潜在的重磅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交易,以及国内支持创新药的利好政策。
“王者归来”
经历了4年低谷之后,今年以来,一批创新药基金业绩重回巅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上半年,全市场有88只基金(仅计算初始基金,下同)收益超过40%,其中,有66只重仓创新药,占比75%。
而来自二季度的最新数据也显示,全市场有107只基金收益超过20%,其中,有59只重仓创新药,占比55%。
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一批业绩较好的头部基金,超过一半重仓在创新药。
今年以来,重仓创新药的基金,无论被动指数,还是主动权益基金,业绩都非常出色。
从被动基金来看,恒生创新药指数上涨60.27%,万得创新药指数上涨23.93%。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收盘,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今年以来涨幅达105.13%,其年内收益在港创新药赛道类指数中排名第一。跟踪该指数的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159217)交投活跃,由于收益高企,该基金在二季度获净申赎近25亿份,份额增加197%。截至6月30日,该基金规模达到46.47亿元。
与受到跟踪误差限制的被动基金不同,重仓创新药的主动权益基金今年上半年获得明显的超额收益。
以谭冬寒和丁洋管理的工银健康产业为例,该基金是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成立于2024年9月,正值创新药估值低谷。谭冬寒和丁洋抓住机会,成立初期就重仓创新药,到二季度末,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均为创新药板块个股,为组合贡献了收益。
截至6月30日,工银健康产业上半年收益逾43%。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 8.85%,该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健康产业指数收益率*60%+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收益率*25%+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收益率(经汇率调整)*15%”。
在二季度主动权益基金整体遭遇净赎回、总规模下降时,工银健康产业仍被净申购,规模增长22.45%。
工银健康产业上半年相对基准有显著超额收益,谭冬寒和丁洋在二季报中认为,主要是因为超配了创新药板块。此外,因为港股创新药和创新药产业链公司相比A股仍然低估,该基金相对基准超配了港股相关公司。
与工银健康产业类似,工银新经济人民币也是重仓创新药,不过它是一只QDII基金,成立于2018年,2022年谭冬寒接手后全面转向医药方向,在2023年底开启重仓创新药的布局,但直到一年后的2025年才终于迎来创新药大爆发。
工银新经济人民币上半年收益高达52.92%,其中,二季度当季基金规模翻了一倍,达到0.94亿元。主要受益于该基金重仓创新药,尤其是今年表现抢眼的港股创新药,占比近六成。
对于今年创新药基金净值快速拉升,谭冬寒在基金二季报中分析,“二季度创新药表现出非常抢眼的结构性牛市行情,主要原因是多个重磅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交易落地,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上中国分子展示出超预期的成果,资本市场更加认可中国创新药产业的竞争力,开始给予创新药公司的管线更高的估值。”
赵蓓在二季报中认为,今年年初,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了自己的DeepSeek时刻:中国的创新药产业链相关公司已经在全球处于领跑位置,创新药研发公司也已经在世界舞台绽放。此外,“中国研发,海外授权”的创新药分子已经成为跨国药企研发管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25年二季度中国创新药企和跨国大药企达成的多笔重磅海外授权交易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看好创新药结构性行情
当前投资人关注的是:经历上半年大爆发后,创新药股价泡沫化了吗,行情是否可持续?
从近期最新观点来看,医药基金经理们继续看好创新药的结构性行情。
谭冬寒认为,医药板块在去年9月已经迎来了拐点。
“从当下国内创新药市场规模来看,国内进口创新药和国产创新药加总的规模约 2000亿元人民币,未来或仍有较大空间。”谭冬寒说。
在二季报中,谭冬寒表示,继续看好创新药的结构性行情,一方面下半年到明年还会有多个潜在的重磅BD交易等待落地,另一方面国内政策支持创新的态度更加明确,而这方面的利好或许还并未反映到资本市场的定价上。
“从估值来看,当前创新药的上涨有充分的基本面支撑,股价依然谈不上泡沫化。此外,创新药BD交易的火热也逐渐开始带动研发景气度的回暖,这其中也孕育了研发产业链的投资机会。”谭冬寒说。
赵蓓也指出,国内创新药企业的研发能力正在迅速与全球接轨,并在部分子领域取得全球优势,获得海外跨国药企的认可,行业近2年掀起的“license-out(授权合作)热潮”就是这一产业趋势的具体体现。同时,在“资本寒冬”和监管收严的大背景下,国内创新药行业也迎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于产品进度靠前,研发执行力强,资金储备雄厚,销售兑现能力强的创新药龙头公司或为利好,因为未来行业“内卷”程度有望大幅降低。
丁洋认为,当前的关税摩擦对创新药行情没有过多影响,在创新药方面,他主要有4类投资思路:第一是寻找创新药产业里面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第二是看好创新药大单品放量的公司,其中很多创新药在国内上市;第三是寻找国内新兴创新药龙头药企;第四是关注仿制药转型创新药的传统大药企。
数据说明:
1、工银健康产业成立于2024年9月6日,谭冬寒、丁洋自成立至今担任该基金基金经理。该基金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为29.29%,业绩比较基准为25.22%。数据来源于基金定期报告,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
2、工银新经济人民币成立于2018年5月10日,谭冬寒自2022年1月10日-2025年4月11日担任该基金基金经理,赵蓓自2025年4月9日至今担任该基金基金经理。该基金2020年-2024年各年度、自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分别30.29%、-2.89%、-13.81%、-11.16%、-15.33%、30.62%,同期较基准为9.63%、-18.83%、3.88%、-3.39%、11.23%、6.11%。数据来源于基金定期报告,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