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水泥行业正式被纳入全国碳市场,随着碳达峰节点的临近,如何助力建筑行业脱碳和绿色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近日,在国际零碳城市乡村与零碳建筑大会暨技术设备博览会期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罗斯可持续城市中心建筑环境全球负责人罗克萨娜·斯拉夫切娃(Roxana Slavcheva)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全球范围内,仅有不到1%的建筑在日常使用中实现净零碳排放,而若计入建筑材料的隐含排放,这一比例会更低。
在斯拉夫切娃看来,可负担性仍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共同面临的瓶颈,再加上能力建设、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缺口,问题更为复杂。为加快绿色低碳治理进程,她呼吁在政策框架、激励机制、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同步推进。
全球存量零碳建筑不足1%
《21世纪》:目前全球绿色低碳建筑的推广处于什么阶段?
斯拉夫切娃:全球范围内,存量建筑中达到零碳标准的不到1%。如果计入建筑材料和施工阶段的隐含碳排放,现有建筑的这一比例会更低。过去5到10年,新建建筑的零碳比例约为5%,但我们需要把这一比例提升到100%。差距很大,必须加快在运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两方面的行动,为各国、地方政府、私营部门及行业提供合适的工具和激励措施,让建筑存量脱碳成为主流。不同地区情况不同,面临的监管挑战也各有侧重,但共同挑战更关键,比如改造和新建净零碳、韧性建筑的前期成本高昂,以及投资者觉得风险高、回报却相对较低。
需要明确的是,从定义上讲,净零碳建筑是指高度能效、完全由无碳的可再生能源供能以满足运营阶段全部用能,并覆盖整个生命周期(包括拆解处理)碳排放的建筑。当我们谈及“建筑韧性”,是指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阶段,能够预见、准备并有效应对不同气候条件和不断加剧的气候危机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保证全过程持续优化、能自我监测和恢复,以及抵御各种危害以实现预期功能。
《21世纪》:绿色低碳建筑在欧洲、北美及新兴市场等地区的发展存在哪些差异?
斯拉夫切娃:许多新兴市场存在明显的数据问题和缺口。一是确定存量建筑排放水平的基线,二是开展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与核算的能力,这是主要缺口。从供应链、开发商到决策者,排放数据 “断档”,这也是个大挑战。此外,从监管层面给新兴市场提供合适的激励措施也不容易。但如前所述,前期成本高昂仍是共同挑战,加重了无力承担低碳建筑投资的社区的负担。对更成熟的发达市场来说,可负担性仍是个问题,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同时,能力建设、知识和技能方面也有缺口,还需要为地方政府和建筑工人提供绿色建筑实践培训。
新兴经济体由于城市化加速、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增长,建筑需求不断增加,这让推广净零碳与韧性建筑更迫切,但挑战也更大。相比之下,发达市场的监管框架相对成熟,但仍要解决标准统一、公众认知等问题。
建筑能效还需提高2~3倍
《21世纪》:在韧性、公平与建筑脱碳的实际推进中,常出现哪些矛盾?例如,如何平衡低碳与韧性成本与公众可负担性?
斯拉夫切娃:说到韧性,在建筑的防洪、隔热和抗热适应措施上投入,不仅合理而且至关重要。但这些额外的防护或支持措施会加重租户或业主的负担。地方政府压力很大,需要找到办法提高现有技术(比如相关设施安装和防洪风险防护)的可负担性,还要让私营部门参与分担投资风险。值得关注的还有法国的老旧建筑节能改造补贴计划,该计划聚焦中低收入人群,对保温、供暖、通风等升级项目的补贴最高可达费用的90%,仅2022年就有超过100万户家庭受益,这体现了针对性政策在平衡成本与可负担性上的作用。
《21世纪》:如你所述,城市50%至75%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建筑的能源使用,减少建筑领域排放有哪些途径?
斯拉夫切娃:有多个减排途径。在运营方面,我们会继续鼓励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措施的投资。为了实现国际能源署(IEA)2050年净零碳目标,全球建筑领域需要把能效提升速度提高两到三倍。但这还不够,还要关注其他措施,包括隐含碳排放,而不只是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维护。我们要关注排放的源头,通常是材料采购和施工环节。因此,需要把注意力转向建筑材料的脱碳,比如低碳混凝土和替代产品。本次会议提到的前沿研究和原型开发需要快速规模化应用,我们也在探索如何激励这种规模化,同时提供合适的市场激励,确保其按所需速度推进。
全球75%的碳排放集中在城市,城市贡献了80%的经济活动,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还会再增加25亿。同时,到2050年,大部分现存建筑都将是未来新建的,这给了我们一个百年一遇的机会,可以设定更高、更好的起点。此外,建筑领域占全球能源需求的1/3以上,碳排放占比接近40%,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这不仅关乎长期的创新、技术研发和低碳产品生产,实际上,我们已有80%以上的现有技术,用这些技术能实现80%以上的预期减排成果。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现有技术,不能忽视被动冷却解决方案、非纯技术驱动的方法(比如智能家居管理系统)以及其他替代方案。我们还可以回归传统建筑风格或采用自然通风,这些都能显著节能。
零碳建筑投资回报率存难点
《21世纪》:全球绿色低碳建筑项目融资的最突出痛点是什么?对此,有哪些经实践证明有效的创新金融模式?
斯拉夫切娃:主要痛点还是投资者对风险的看法。不管是改造还是新建零碳建筑,投资者还是看不到足够的回报。这是一种市场失灵,我们正在探索通过混合融资和去风险机制填补缺口。但监管和政策挑战仍是规模化的障碍,需要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一起发力。公共部门需要提供框架、指导、明确的投资方向和创新金融工具——有些工具已经存在,但还没直接用到建筑领域。比如,要降低消费者成本、解决激励不一致的问题,需要结合多种工具,把绿色债券和激励措施结合起来,降低投资者风险或提供担保。尽管有些投资回报周期长,但担保能确保回报实现。
要实现净零碳与韧性建筑目标,未来5年全球每年需要投入1.7万亿美元,到2060年每年需要投入3000亿到4000亿美元。这不可能只靠公共投资完成,私营资本的参与很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每在建筑能效上投1美元,平均能节省2美元,还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溢出效应。
有些地区,尤其是欧洲会提供直接补贴。像墨西哥的案例中,补贴只针对最脆弱的群体或无力承担改造及零碳技术投资的人,需要政府额外支持,搭建与私营部门合作的桥梁。其他有效的模式包括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绿色金融经济设施(GEFF)”,它为当地银行提供绿色建筑信贷及配套技术支持,还开发了标准化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和技术选择平台,已在欧洲和中亚25个以上国家推广;荷兰的绿色抵押贷款方案为高能效建筑提供低利率激励;印度推行“超级合同能源服务公司(ESCO)”模式,把多项节能措施打包实施;欧洲广泛采用“能源绩效合同(EPC)”和“能效融资”模式,每年能撬动超过30亿欧元的新增投资。
《21世纪》:展望未来5至10年,哪些技术和金融工具将成为绿色低碳建筑的关键驱动力?WRI在这些领域有何计划?
斯拉夫切娃:技术方面,建筑护照和智能家居系统很受关注,它们是跟踪能耗和激励行为改变的有效方式。但我们还需要补充现有、非前沿的技术,并推动这些技术规模化应用。比如,低碳混凝土需要成为主流,通过市场激励保证需求,进而推动供应规模化。被动冷却技术不需要机械制冷能源,与机械系统结合能显著缓解极端高温的影响,在热浪更频繁、持续更久的未来,这一点至关重要。
金融方面,绿色抵押贷款、能效资产证券化、能源绩效合同等创新工具将发挥关键作用。推动规模化投资的“三大支柱”,制度环境、融资机制、具备回报的商业模式仍将是核心驱动力。
WRI在中国以城市更新为切入点,重点推动建筑节能改造。一方面,结合中国多样的气候带特征,开展区域化节能改造技术推荐及成本效益研究;另一方面,推动金融部门与城市建设部门交流,探索可复制的金融支持模式,推动更多城市在城市更新中融入绿色低碳要素,使其成为绿色增长新动力。在全球范围内,WRI致力于推动政策、融资、商业模式三大支柱的融合,并促进政策界、产业界、金融界与全社会的协作,让建筑领域去碳成为全球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