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一则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发布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从2025年1月1日起,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周岁,每孩每年3600元。有网友直呼:“国家真的发钱了!”
钱从哪里来?上述方案规定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对此,有网友问道:“当前财力能否支撑这样一笔不小的支出?”
当前,我国财政收支情况如何?近日,财政部发布了上半年的财政收支数据,具体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主要税收收入项目情况,社保、教育、卫生等主要支出科目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央地财政收支情况等。为进一步分析我国财力并剖析数据背后的真实场景,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个税收入连续6个月同比增长
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566亿元,同比下降0.3%。其中,全国税收收入92915亿元,同比下降1.2%。在主要税收收入项目情况方面,个人所得税的变化值得关注:上半年,个人所得税7945亿元,同比增长8%,今年以来,个人所得税收入一直保持同比增长态势,一改去年的下降趋势。
原因为何?上海财经大学财税投资学院院长范子英表示,一方面,去年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基数低,去年上半年该数据同比下降了5.7%,今年这一数据有所增长,是一种正常的回调;另一方面,与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相关,即累进税制,换言之,随着大家收入的提高,收入越高的这部分人群,其边际税率越高,所带来的税收增长也越快。
谈及居民收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李戎分析认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上涨5.3%,增加了个人所得税税基。同时,2024年中央政治局提出要“防止内卷式竞争”,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再次提出要“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从而清理掉了部分地区不够规范的个人所得税优惠。
李戎还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税收征管能力日益加强,智慧税务建设日渐完善,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收入的瞒报、漏报等情况,特别是对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高收入人群效果更加显著。
“像今年有很多网友反映接到了税务部门的电话,提醒缴纳境外所得个人所得税,这就和我国通过CRS(共同申报准则)与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实现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有关,税务机关利用税收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未申报的境外收入。”范子英告诉南都记者。
在个税增长实现连续6个月增长的同时,企业所得税上半年却同比下降1.9%,延续了自去年以来的下降趋势,但降幅有所收窄。对此,范子英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实体经济回暖不及预期,但下滑趋势逐步趋稳,另外去年基数低,今年企业所得税降幅收窄也是一种正常的回调。
李戎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仍在,叠加对外贸易的不确定性,企业竞争加剧,更多企业不得不采取“以价换量”的竞争策略,导致利润下降。
房地产市场正处于缓慢的磨底阶段
除了民生关注度较高的个人所得税,备受关注的房地产市场有何变化?
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契税2368亿元,同比下降14.8%;房产税2618亿元,同比增长12%;土地增值税2535亿元,同比下降17.6%。
对于上述数据,李戎谈到,2025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至2021年同期的57.6%和50.9%左右,与上一年度相比呈现继续下降的态势。从销售额下降幅度大于销售面积下降幅度来看,房地产市场“以价换量”的策略效果下降,自然导致了契税和土地增值税收入的下降。
“这些数据表明,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深度调整期,还需要时间进一步筑底。房产税的主要税基是存量房产,其提升反映的是税收征管能力的加强,而非房地产市场本身的作用。”李戎说。
此外,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结合宏观经济数据公开谈到,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处于缓慢的磨底阶段。中国房地产市场从2021年调整至今已经历4年,总体上看,房地产市场大幅调整后,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销售等部分指标同比降幅收窄,看似影响逐步下降;但仍要充分认识到在当前房价再度下行的背景下,前期降幅收窄的指标有可能再度下滑。
为适应房地产市场新形势,财政部此前规定,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支持城市政府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但在实践中,南都记者从多位学者和地方财政部门有关工作人员方面了解到,部分地方政府在“将专项债用于收储存量商品房”方面动力不足。
对此,范子英谈到,这项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政府出资收储存量商品房用于保障房等,则可改善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地方政府之所以动力不足,是因为一旦将专项债用于收购存量商品房,在地方财政紧平衡的情况下,就会挤占地方债券资金在其他方面的用途。
“我认为,目前这一激励机制没有完全理顺。”范子英说,基于专项债额度管理的条件,建议允许地方政府用来收储存量商品房的专项债资金单列,不挤占中央财政给予的分配额度,这样地方政府才有动力。
“新三样”行业发展势头好,但现阶段税收贡献较小
采访中,范子英特别指出,当前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出现分化的现象值得关注。
上半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5.3%,高于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但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566亿元,同比下降0.3%,远不及GDP增速。另外,根据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目标为0.1%,上半年尚未达到这一目标。
关于这一现象,南都N视频记者从近日举办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找到了部分答案。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收入质量的体现。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胡静林在发布会上就谈到了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完全同步的问题。他说,从税收与经济的协调性来看,经济决定税收,但也会有一些因素影响,造成经济与税收不完全同步。
胡静林还就此举了三个例子:比如,减税降费因素,近年来我国减税降费力度较大,这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对长期税收也是有利的,但是会减少当期的税收收入。
再如,价格变动因素,GDP增速是以不变价计算,税收收入是以现价计算,价格特别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对税收收入影响很大。从过去10年看,PPI的增减会带来税收收入的同幅度增减。可以说,这两年的税收受PPI影响是比较直接的。
还如,税源结构因素,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科技创新,我国经济税源发生了一些结构性趋势性变化。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对税收贡献相对较大的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增速下降,带来相应税收增速放缓甚至减收;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等新兴行业发展势头好,但是税收总体规模较小,而且享受的优惠政策比较多,现阶段对税收增长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大。
“剔除这些因素后,我国税收收入与GDP增速大体是匹配的。”胡静林说。
专家建议涨工资、发育儿补贴等助力扩内需
“我最近买了台冰箱,国补帮我省了1200元。”一位上海市民说。上半年,中央财政下达1620亿元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这或许是大多数人上半年直接感受到的“财政支出”。
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271亿元,同比增长3.4%。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支出均实现同比增长。
如何评判上半年的财政支出进度?范子英表示,上半年基本上达到了时间过半,预算执行过半的目标,但和去年相比,这个进度是偏慢的,原因可能是财政收入进度不及预期,收入是支出的基础。下半年,财政支出还有很大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CF40资深研究员张斌也认为,今年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基金支出)靠前发力,然而与年初制定的全年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基金合计支出增速目标相比仍有差距。建议充分运用公共预算的调入资金及使用结转结余,考虑额外发行2.3万亿元政府债券,力争广义财政支出达到全年预算增长目标。
除了加大财政支出规模,在财政支出结构方面,业内多位专家建议下半年将财政支出的发力点放在惠民生、扩大内需上。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财政政策正在成为影响内需的关键》指出,自2023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力度与宏观经济表现呈现出明显的正向关联,这种现象在疫情前并不常见。财政政策正在成为影响内需的关键。
如何扩大内需?一方面,张斌等多位专家建议以城市更新改造(比如旧房改造、城市管道更新等)为突破口,扩大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这本身也和民生相关;另一方面,有专家建议,财政政策可通过价格补贴、提高工资、结合育儿补贴等“发钱”形式来助力消费、扩大内需。
此外,多位专家建议提高社会保障。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对媒体表示,中国社保支出还有上升空间。中国社保支出占GDP的比重,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