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30日讯土储专项债发行提速后已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缓解了城投的流动性压力。
财联社最新统计,今年已累计发行土储专项债2600多亿元,二季度开始上量。目前,已发行土储专项债的省市均为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地区,业内预计,非自审自发省份土储债可能迎来一轮集中发行期,三季度土储债发行或进一步上量,2025年最终发行规模可能在6000亿左右。
收储公示规模已超5000亿,土储专项债上量
财联社据企业预警通数据统计,截至最新,有27个省市公示了收购存量闲置土地项目的具体信息。项目累计覆盖4658块宗地,资金规模(含拟定)达5180.70亿元。
在广州市今年初首次公布收储项目后,各地积极响应。目前,广东、重庆、江西、河南和安徽五地已公布的收储项目资金规模居前。其中,广东省以614.14亿元的资金规模位居首位,涉及地块294宗;重庆市以571.36亿元紧随其后,涉及地块404宗。
浙商证券固收分析师杜渐指出,披露的收储对象显示,城投与地方国企占比在60%以上,而民企占比较少,基本不涉及发债民营地产企业。即专项债资源或向地方城投平台和国企倾斜,优先缓解区域自身债务压力,民企受限于收储价格等因素,可能获益相对有限。
部分收储地块项目的最新动态显示,已获得专项债融资支持。随着隐债置换债的发行渐入尾声,新增专项债发行提速,用于土地收储的专项债发行也开始上量。
今年2月,北京与广东率先尝试发行土储专项债,但此后发行较慢,1-4月累计只发行了500多亿元,使得土储专项债发行规模与各地收储项目公示规模存在较大差距。
5月以来,土储专项债发行加速。目前,已有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福建、安徽、山东、北京和四川九省市发行了用于收购闲置土地的专项债,发行金额合计2638.96亿元。其中,上海以462.48亿元位居第一,浙江(含宁波)445.13亿元次之,广东431.35亿元。
在2024年11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通知》后,新一轮土储专项债的工作即开始启动。今年3月,自然资源部和财政部再次联合发布《关于做好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有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了资金使用主体、专项债审核流程、资金和收益平衡机制等具体安排。
杜渐预计,三季度土储债发行或进一步上量,非自审自发省份土储债可能迎来一轮集中发行期。上半年土储专项债发行规模不大,已发行的9个省市均为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地区。2025年土储发行规模可能在6000亿元左右,自审自发省份预计发行规模约3000亿元。
本轮收储向城投倾斜,土储专项债缓解流动性压力
与2019年上一轮土储专项债的主要用于土地开发有所不同,本轮重启发行的土储专项债还可用于收购存量闲置土地。
上银基金固定收益部研究员李星仪在上银基金公号上指出,已发行的土储专项债正向作用在于:一是用专项债资金置换高息负债,缓解城投的利息滚续压力;二是收储地块通过规划调整(如商改住)提升溢价空间,从而盘活资产。
“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了一些挑战。如定价分歧,部分省份出现政企价格拉锯,平均谈判周期超4个月;由于项目主要由城投参与,市场化机构占比不足;部分项目存在收益缺口,需财政补贴覆盖。”李星仪表示。
华泰证券固收研究团队认为,地方收储对城投平台倾斜比例较高,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投现金流压力。相比各省收储公示规模,土储专项债实际发行进度仍偏慢,后续或还将有数千亿级待发行,预计三季度土储专项债的整体发行进度有所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