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广东发布一批拟推广应用的科技金融典型案例。从助力新兴行业企业跨越“死亡谷”的低空飞行器综合保险、潮玩知识产权贷,到培育耐心资本驱动科创引擎的天使母基金,再到赋能企业品牌出海“新基建”的股权投资……案例广泛覆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模式和创新业态,展现了以创新思维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关键堵点的诸多可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发展科技金融是必由之路。今年5月,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各地都在着力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纷纷推出企业风险投资、科技保险补贴等专项政策,探索各具特色的路径。广东2024年发布“科金15条”政策,多部门多级联动,引导各类金融资源投入创新领域。据统计,2024年广东各级政府引导基金(产业类和创投类)已认缴规模达4306.11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融资渠道逐步畅通,但真正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机制依然难点不少。如政府性创业投资基金既要发挥引导作用,又要达到盈利指标,若激励机制不完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效果便难以显现;科技金融信息数据跨部门、跨行业共享不易,影响了政策合力发挥;一些专项政策的“缺位”,又使得针对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堵点、痛点不断……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尚需各地集结各方力量集思广益,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模式和路径,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逐个击破难题。
广东此次发布的50个科技金融典型案例,在一系列共性难题的解决上凸显了示范推广价值。科技保险作为支持创新的“减震器”,在不少新产业领域仍显空白,典型案例中多项先行先试的保险产品和服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装上了“安全阀”。如全国首款服务低空经济的地方性示范保险产品“广东省低空飞行器综合保险”开发落地,改变了以往通用航空保险产品在低空领域适用性不足的状况,创新性地覆盖了链路丢失、操作失误等低空飞行器特有的风险,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已示范带动行业内更多保险主体加入低空经济保险的探索。
在科技型企业全链条金融服务中,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支持一直是薄弱环节,典型案例中不少创新实践便强化了这些环节。如在对“最初一公里”的金融支持方面,广州天使母基金的设立,锚定新兴及未来产业种子轮、天使轮等早期阶段,以创新模式吸引全球优质天使投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已投出膜尔新材、卓劼激光等一批天使类项目,带动更多耐心资本支持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需要政府与科技界、金融界、产业界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期待更多地区强化统筹联动,让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持续涌现,典型案例的示范效应充分发挥,凝聚起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