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重新定义气候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气候变化就等于全球卫生的紧急突发事件。”在近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2025年北京会议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主任皮乌卡拉表示,必须将健康置于气候谈判、战略、政策和行动计划的核心位置,以应对极端天气灾害引发的疾病激增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30年至2050年,气候变化每年将导致约25万人死于其引发的营养不良、传染病及极端高温。到2030年,气候变化对全球卫生系统造成的直接医疗负担预计将高达每年20亿美元至40亿美元。“从2010年到2019年,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因极端高温导致死亡率增加了0.3%至1.7%。”全球亚洲保险合作伙伴联盟首席执行官郑敏红表示。
尼泊尔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改变了很多疾病的暴发模式。”尼泊尔卫生与人口部长普拉迪普·鲍德尔表示,比如不断攀升的气温和变化的降雨模式,加强了登革热等虫媒疾病的暴发和蔓延。同时,极端天气、热浪、洪水和泥石流不仅直接威胁生命,也阻断了基本的卫生和医疗服务,影响人们的健康与福祉。
尽管危机迫在眉睫,但当前健康问题尚未被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皮乌卡拉表示,在全球气候融资中,健康议题仍未得到优先考虑。尽管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证据日益增多,但在多边气候融资中,用于健康相关干预措施的资金比例不足1%。健康问题持续被视为次要后果,而非气候行动或加强气候韧性的核心支柱。
“脆弱群体应该得到保护,因为气候变化来势汹汹。”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副院长黄存瑞表示,低估或忽视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将导致严重后果。特别是国际社会、政府及各界领袖亟需投入更多关注,仅凭经验直觉远远不够,缺乏高质量的政策研究、精准的健康暴露风险数据和量化环境影响评估,将使我们无法有效预判风险、评估各国应对能力,从而导致决策失准。
面对快速变化的气候与不断扩大的健康不平等问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亟需集聚各国、各领域合力建立气候协作机制,推动建设公平可持续的健康未来。
“挑战越是紧迫,越需要全球紧密合作。”鲍德尔表示,国际社会不仅应认识到气候变化直接造成的健康威胁,还应关注尼泊尔等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多资金、技术等支持,进一步加强疾病预警监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发达国家应该落实在气候变化方面的融资承诺,承担起相关的行动义务。
美国帕斯适宜卫生科技组织亚洲、中东和欧洲区主任纳比·戈尔表示,当前全球发展援助规模下降,涉及多边发展银行及融合型融资机制。他主张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推进合作,即在国家、区域、社区等各层面实现联动,同时在卫生、农业、气象等跨部门间形成协同治理框架。北京市疾控中心主任王全意也表示,不同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以及行业之间要加强交流,建立相关气候协作机制,形成更有效的联动。
皮乌卡拉高度肯定了中国应对相关健康威胁的积极作为。他指出,中国已开发极端天气预警系统,并加速投资建设绿色卫生基础设施。中国去年发布的《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还为卫生、环境、气象及其他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合作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多部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改善人类健康。“这些中国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重要参考。希望持续发展的中国不断发挥领导力,携手各国共同塑造一个具有气候韧性的健康未来。”皮乌卡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