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清科研究中心发布2025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研究报告认为,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回暖迹象初现。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募基金数量、投资案例数量分别同比上升12.1%、21.9%,退出案例数量同比下降43.3%。
多位投资人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上半年投资“体感”的确回暖,主要体现为,随着政策调整及二级市场的回暖,投资节奏开始复苏,退出亦有所回暖。不过,“退出难”问题依旧存在。
随着产业发展周期调整,投资人关注的赛道在上半年继续出现变化。高端装备、AI+应用、新材料等成为受访投资人密切关注的新赛道。也有投资人在跟踪交通物流行业,认为该行业盈利稳定、有机增长,且估值便宜。
上半年募投指标小幅上涨
募资方面,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新募集基金数量和规模分别为2172只、7283.30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2.1%、12.0%。险资、AIC、国资发起设立了多只大额基金,募资市场呈现回暖迹象。分币种看,外币基金募资仍延续下滑态势,上半年共14只外币基金完成118.37亿元人民币的新募集,同比分别下滑30.0%、67.5%。
投资方面,上半年投资案例数共5612起,披露金额3389.24亿元,同比分别上升21.9%、1.6%。分行业看,硬科技领域仍为市场热点。上半年近半数获投企业是科技领域企业,且科技企业自成立至首次获投用时缩短。IT行业上半年投资案例数达1199起,位居各行业第一,重点细分领域包括AI、具身智能等;半导体及电子设备案例数达1153起,数量位居第二,投资金额则以1021亿元位居第一,重点细分领域包括GPU、集成电路制造等。
按城市排名,上海、深圳、北京、苏州、杭州依次位列上半年投资案例数前五名城市。其中,杭州案例数增速最快,达41.6%。
退出方面,上半年共发生935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43.3%。被投企业IPO方面,上半年全市场共发生583笔案例,同比上升38.2%,在各类交易中占比约为62.4%。其中,A股被投企业IPO案例数为291笔,同比上升44.1%;境外市场被投企业IPO案例数为292笔,同比上升32.7%。其他退出交易方面,股转和回购交易数量合计202笔,同比下降81.5%;并购类交易数量为132笔,同比上升17.5%。
“今年二季度资本市场‘解绑’,加上国有创投母基金做主力军,形成了以国资带动的一波回暖。不过,民营创投还在调整中。”江苏乾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晓明对记者表达了她的感受。
一位深圳国资PE人士表示,今年总体感受较去年回暖,并且预计下半年会继续回暖。对PE来说,回暖一方面是受港股上市潮带动,另一方面是不少企业开始启动融资。
港股及并购助力疏解“退出难”
“我们切身感受到一个利好,就是未盈利硬科技企业通过上市公司并购退出。”叶晓明告诉记者,珂玛科技的收购标的苏州铠欣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苏州铠欣”)是叶晓明所管理基金的投资标的,她对这一单退出感到满意。
“苏州铠欣虽然尚未盈利,但去年已有3300多万元营收,而且颇具技术实力。接下来公司发展需要大量资金,适合由上市公司并购,上市公司也由此减少了搭建团队和从头研发的成本。”叶晓明说。
“我对退出的思路已经发生了转变,曾经‘主攻’沪深交易所上市,现在北交所、港股、并购等渠道都会考虑。”叶晓明表示。
谈及退出,一位交通物流行业的投资人表示:“我们的投资组合中,有的控股了A股上市公司,有几个要申报港股IPO。目前能上市就算合适的退出渠道。”
不过,一位投资高端制造领域的PE投资人对记者道出了目前退出的不易。他表示,受国资合规的要求,基金到期未退出的项目,要么与LP协商延期,要么触发回购条款。实控人等若没有能力回购,则会被起诉。“要么起诉,要么等延期,要么找并购机会。”该投资人表示。
投资风向转向AI+、新材料等领域
记者注意到,随着产业周期的变化,一级市场的关注重点也在发生变化。除清科研究中心报告中提到的AI、具身智能、GPU、集成电路制造等热门领域外,不少受访者表示,正在关注新材料、高端制造等领域,发展稳健的交通物流领域成为部分基金的选择。
叶晓明介绍,原先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半导体等领域,近期新增了人工智能和新材料两个投资方向。比如人工智能方向,目前主要关注其基础设施建设及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如人工智能+材料,人工智能+医药,并且注重项目的市场化能力。
“交通物流行业一直估值比较低,因为想象空间没有那么夸张。我们投的是实际在做物流的企业,他们有内生的有机增长,并且估值比较合理。”前述交通物流领域投资人表示,中国产业发展到需要并购整合的阶段,因此对产业投资的前景比较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