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将重点打造“科技研发在生物岛、成果转化在科学城、生产制造在知识城”的产业链区域分布。
7月29日,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上,广州开发区科技创新局对《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下称“生物医药3.0政策”)进行解读。
生物医药3.0政策重点支持创新研发转化,推动创新药械应用出海,打造产业生态审批优势,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强化全链要素保障,构建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的扶持体系。
记者了解到,该政策包含六大板块,分别是加速科技创新突破、加快药械成果转化、优化临床服务配套、鼓励产品推广应用、加强产业生态培育、强化人才资源支撑。在原有政策基础上进行丰富和扩充,为产业提供全流程、全链条扶持。
在加快药械成果转化方面,对创新药品、创新医疗器械之外的产品注册证书,增加了销售金额的要求。在加强产业生态培育方面,对GLP、GMP中试等公共平台分阶段支持,对优质CRO机构分档奖励。树立“国际生物岛”园区品牌,打造生物医药特色园区,规划布局合成生物产业园,培育“耐心资本”。
位于生物岛上的中科天泽生物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俊颖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新政策能提高注册申请效率,缩减30%至40%的时间。
记者了解到,广州开发区将重点打造“科技研发在生物岛、成果转化在科学城、生产制造在知识城”的产业链区域分布。其中,将位于广州城市中央的生物岛扩容升级做强广州生物医药核心引擎,打造成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核心高地。
据生物岛管委会党委委员、副主任梅花介绍,近年来,生物岛面向生物经济主战场,精心培育出生物医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医学检验检测、生物科技配套服务“4+N”主导产业。
目前,岛上已汇聚5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其中有阿斯利康、广药、安捷伦、赛默飞、丹纳赫、思拓凡等世界五百强项目7个,金域、燃石、一品红、百奥泰、文远知行等上市公司总部5家,以及百济神州、恒瑞、康方、绿叶、正大天晴、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等龙头企业。
同时,广州实验室、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生物岛实验室等国家、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教育部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分中心转化平台,以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六院、中山眼科中心、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近10家医院的科研平台等也已入驻该岛。
公开资料显示,黄埔区集聚各类风投机构890家,资金管理总规模2600亿元,其中投资生物医药领域机构119家,资金管理规模221亿元。该区还设立50亿元规模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通过“母基金+直投”的方式,累计设立31只子基金,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
此外,该区还发布了全国首个国资100%容亏率创投政策,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30%的资金用于直接股权投资,单个项目投资年限最高可达10年,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按直投资金全生命周期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