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29日电 (记者孙博洋)“强制直播机构回放存证(如30天),以便于追责;平台应建立优化流量分配机制,引导平台将流量倾斜至优质商品;建立MCN机构30%先行赔付的连带追责机制……”在近日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提升网售产品质量安全建言献策。
在由中国消费品质量安全促进会组织召开的“网售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恳谈会”上,针对网售产品质量问题,专家建议进一步加强网售产品的质量抽检,要求实行商品上架前置管控,强制商家上传产品合格检测报告至平台后台系统,确保商品安全合规;建议实行抽检分离,或委托第三方作为“影子买家”进行抽样,并强化靶向抽样,倒逼企业提升网售产品质量,同时推动平台与直播间共享抽检数据,辅助选品风险筛查。
会上,多家机构提出了系统性的思路,建议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鉴于直播生态中的主体具有多重身份、责任边界模糊的特点,他们建议首先要管住“人”,压实主体责任:一是实施穿透式实名管理:建立主播执业档案(含历史违规记录查询端口),强制平台进行经营者实名核验并关联征信系统,对售假者实施跨平台联合惩戒。二是推行行为责任捆绑:确立“宣传承诺视同合同条款”原则,要求主播功效宣称留存实验报告;建立MCN机构30%先行赔付的连带追责机制。三是构建信用动态管控体系:按投诉率实施“红黄蓝”分级预警,强制高风险主播设立消费预赔基金;联合第三方开展神秘抽检破解地方保护壁垒。
其次是控好“货”,构建三重防控机制:一是全链路溯源管控:对3C、母婴等重点品类推行“一品一码”溯源,建立“一物四码”(生产/物流/质检/销售)云端比对系统,重点监管“三无”产品。二是直播动态监测:部署AI语义识别系统抓取违禁词并自动存证;建立高风险类目样品库,要求直播前送检实物;智能监测异常低价商品。三是信用穿透管理:实施“责任倒追机制”和“红黑货品池”制度,对多次抽检不合格商品实施全网禁售。
最后针对直播场景存在虚实交互性的特征,建议净化“场”,重塑平台生态:一是推行“虚拟直播间备案制”,要求AR/VR技术使用方提交场景真实性承诺;二是实施“流量熔断机制”,对投诉率超20%的直播间强制降权限流;三是建立“算法透明清单”,禁止对假冒商品加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