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国际货币论坛于近日召开,论坛聚焦“地缘经济风险与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围绕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加密货币、数字金融等议题展开研讨。多位专家在论坛上表示,发展数字货币应奉行价值本真性、系统稳健性、普惠包容性三大原则,并在技术、架构、制度等层面对去中心化金融进行研究。
2025年,国际数字货币发展步入快车道,数字货币也由单纯的金融科技概念迭代,转化为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核心变量,并涌现出主权治理与私有化治理两种既相互竞争,又存在互补的发展模式。
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表示,中国的数字货币实践表明,发展数字货币的根本宗旨应是提升实体经济运行质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增强全球货币金融体系的韧性。他认为,全球数字货币的发展应奉行三大基本原则:
一是价值本真性:坚决反对和遏制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的加密资产泡沫化投机。支持通过主要国家间的合作,建立具有系统性和穿透性的全球加密货币监管框架。
二是系统稳健性:支持各国间数字跨境协同监管,支持多边清算合作,支持多边数字货币流动性互助协议网络的建立,不断增强全球数字货币的网络韧性。强化数字货币监管科技升级,坚决反对一切利用加密货币进行洗钱、逃税和恐怖融资的非法行为,以及不具备国际法依据的数字资产长臂管辖行为。
三是普惠包容性:通过强兼容性和可编程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普惠金融的全球广泛接入与精准滴灌。中国正努力将数字人民币的跨境实践逐步升级为全球公共产品。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和跨链科技升级的基础上,联合更广泛的经贸伙伴,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共建以实体经贸投资需求为基础、平等互惠的数字丝绸之路和全球数字货币共同体。
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认为,去中心化金融既是当前全球金融监管的热点,也可能是未来国际金融竞争的热点。他建议密切跟踪以美国为代表的去中心化金融市场的动态和趋势,在技术层面、架构层面、制度层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