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走深走实,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截至今年6月底,地方重点任务平均完成率超过90%,企业活力动力进一步激发。上半年,地方监管企业实现增加值3.7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万亿元,为维护宏观经济大盘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和协同创新力度,地方监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2655.5亿元,更好服务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国务院国资委日前在京举办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强调,要科学把握地方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头活水”。上半年,31个省市通过设立科研基金、建立投资平台等形式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地方国资国企探索联合攻关模式,47家地方监管企业积极参与22个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在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等方面合力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地方国资国企积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并举。上海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领域组建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深圳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重点产业。28个地方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共建设卓越级智能工厂61个、典型场景905个;青海大力推动省属企业绿色发展,协调设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在环保产业、绿色有机农畜等领域布局了一批重大项目。北京、天津、广西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矿产资源等领域与中央企业联合举办4场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全力构建企地共链、产业共链、全要素共链的良好生态。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地方监管企业整体处在转型升级深度承压、科技和产业需要持续投入、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地方国资国企要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定践行者。这是‘必选项’,而不是‘选答题’。”张玉卓说,地方国资国企贴近政府、贴近市场、贴近需求,在政策、土地、应用场景等方面具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按照部署,地方国资委要以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为契机,指导推动地方国有企业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重塑未来核心竞争力。要增强科技创新第一动力,突出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培育更多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支柱产业。要加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统筹推动,着力探索出资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有效方式,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良好氛围。
改革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一招。上半年,地方国资国企持续深化改革,战略使命进一步强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完善,改革实效日益凸显。国务院国资委要求,接下来,要确保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带头抵制“内卷式”竞争,加强重组整合;要推动形成新的国有企业治理和经营机制;要不断提升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监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