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启航低空经济,赋能千行百业”为主题的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近日在上海举办,全产业链条的头部企业带着最新成果亮相。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氢能无人机凭借其长航程续航的优势在展会上吸引不少专业观众和采购商注意。
业内人士认为,氢能无人机可与锂电池无人机形成市场互补,未来随着成本下降路径逐步明确,产业化提速,应用场景落地前景向好。
多家企业携新品参展
“在电网高精度巡检中,锂电池无人机单次飞行只能记录3座输电塔的巡检数据,氢能无人机却可用一次飞行记录20座塔的数据,效率明显提升。”浙江氢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氢航科技”)无人机负责人钟大洪介绍,“即便是专业级工业无人机,锂电池续航时长也很难突破1小时,但配置氢动力系统,可持续飞行至少20小时。”
氢能无人机是指以氢气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氢燃料电池或其他与氢能相关的动力系统来驱动飞行的无人机。
因能量密度限制,传统锂电池无人机的作业半径通常小于5公里,氢能无人机凭借其高效能量转换特性,可实现50公里以上的超远距离作业。
“锂电池的上限,是氢燃料电池的下限。”多名受访业内人士对氢能无人机未来的应用落地信心十足。
在协氢(上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全球首款实现量产的大型载重氢能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鹏程150正式亮相。销售经理范毅晓表示,这款无人机创新采用风冷氢燃料电池替代传统锂电池,使电池系统重量大幅减轻60%。以载重100公斤为例,氢能版本续航时间可达3小时,而同规格锂电池无人机仅能续航半小时。
“车用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通常约为100瓦时到200瓦时每千克,最优质的航空锂电池也就到400瓦时每千克。但目前氢能无人机能量密度可以做到700瓦时甚至800瓦时每千克以上,是锂电池的2到3倍。随着产品迭代,能量密度有望达到1000甚至1200瓦时每千克。”清研易氢能源科技(常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研易氢”)研发总监刘慧泽说。
订单开始释放
据多家企业介绍,目前的氢能无人机订单主要来自能源与公用事业企业、大型无人机企业、国际客户等项目示范和氢动力改装需求,以中等载重多旋翼机型为主导,集中在光伏、电网和油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巡检、偏远山区及海岛物资配送等场景。
2024年10月,氢航科技与大疆合作推出的FC30氢电版运载无人机完成跨海岛医疗物资空中运输任务。面对岛屿众多,交通方式主要依靠轮渡的舟山群岛,在中雨和七级阵风双重考验下,氢能无人机成功飞越海面,将医疗物资送抵岛屿卫生室,满足紧急情况下的物资调度。目前,公司已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海油等企业展开合作。
在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氢能无人机产业迎来契机,订单开始释放。
今年5月,氢航科技的M350氢能无人机中标某电网1000万元采购订单,主要用于电网精细化巡检。“单瓶氢气可满足80分钟空中飞行作业,相较锂电池效率提升270%,单架次巡检线路从原来的30公里延长至70公里,单日作业面积相当于20人巡线。”钟大洪说。
针对长江流域船舶物资配送靠港难、效率低等问题,5月,清研易氢与江苏长江汇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合作开发适配水面环境的特种无人机,解决远距离飞行和大载重需求,支持从岸基、水上服务区到移动船舶的“即飞即达”配送,适配“无人机+船舶”的立体物流生态,实现“船在航,货到家”的便捷服务。
“氢能+低空”获资本关注
自2024年起,“低空经济”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展现出其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是低空产业生态关键一环。
据行业预计,到2030年,中国氢能无人机市场规模可能突破140亿元。2023至2030年,该领域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10%,有望成低空经济领域的新兴增长极。
清研易氢副总经理朱建强表示,在一些锂电池无法提高效率的场景,如海岛物资运输、跨境电力巡检、边境安防监控等长距离作业中,氢能无人机发挥长续航优势,可与锂电池无人机形成互补。
“氢能无人机制造成本下降,主要靠三个方面。一是绿氢配套,随着深化电力市场改革,绿电交易价格下降,光伏制氢成本持续下降;二是规模效应,年产1000架无人机时,总成本下降近40%;三是燃料电池系统的价格,从2018年至今大幅下降,2023年为均价8000元/kW,业内预计随着轻量化材料技术进步,仍有下降空间。”朱建强说。
资本密切关注这个新兴赛道。2023年,氢航科技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由上汽恒旭领投,老股东微光创投、兴华鼎立跟投,此轮融资将助力公司深化燃料电池在航空、车辆、船舶、电源等全产业链的发展。
业内认为,“氢能+低空经济”政策共振下,随着用氢基础设施完善、无人机量产化和燃料电池系统价格优化,氢能无人机或迎发展机遇。